文風傳承——贛鄱風骨1(3 / 3)

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陶淵明又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抗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誌: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裏雖遙,孰敢不至!

劉裕的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陶淵明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的所作所為,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陶淵明再次辭職隱居,於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後來,陶淵明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陶淵明任彭澤縣令,到任81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

他歎道:“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13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13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嚐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13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故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

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陶淵明一生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膾炙人口。

陶淵明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隻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傳》中也有記載:“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淵明在農村長期參與田間勞作,感情上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詩中對勞動人民的貧寒生活多有反映。他在詩中寫道:

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

舊穀既沒,新穀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複真……重華去我久,貧上世相尋。

雖然歸隱田園,但陶淵明心中並不平靜,他不願也不可能完全拋卻社會現實,他將自己未盡的政治理想寄寓詩中。在《桃花源詩》裏,詩人描述了一個心中的理想社會:“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人人都“怡然自樂”。

這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大家過著富庶和平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反映了陶淵明美好的願望,它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他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

它是他歸田後對農村生活實踐的結晶,是陶淵明思想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也足以證明,歸隱後的陶淵明並未完全脫離現實。

陶淵明辭官回鄉22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誌趣,老而益堅。427年在他神誌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擬挽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曆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時陶姓子孫所立。

[旁注]

大司馬 古代官名。《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製,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 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後世沿用,明清則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祭酒 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官尊長稱祭酒。漢魏以後則為官名,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西晉改設國子祭酒隋唐以後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清末始廢。後亦以泛稱文壇﹑藝壇或學術界﹑文化界的首腦人物。

督郵 古代官名。督郵書掾、督郵曹掾的簡稱。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幹部,每部設一督郵。

羲農、重華 羲農即伏羲和炎帝的合稱;重華即舜,是傳說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

[閱讀鏈接]

陶淵明的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係,從而使我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進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