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2
天變不足畏的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北宋江西臨川延壽鄉人,我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係列措施富國強兵。
同時,王安石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文壇八大家之一,“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而且,王安石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曆,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朝廷的隱患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誌。
1042年,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公事、鄞縣知縣。舒州通判、江南東路刑獄。
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
王安石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
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係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抑製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並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製度,改革取士。廢明經,設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不久朝廷任命王安石入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他不願任此閑職,固辭不就,遂改任知製誥,替皇帝起草詔令文告,糾察在京刑獄,因種種原因而難以在朝為官,於1063年以母病為由辭官回江寧守喪。
英宗即位後,屢召王安石赴京,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懇辭入朝。
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第二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製置三司條例司,物色了一批擁護變法的官員參與製訂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變法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麵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麵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同時,改革科舉製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壓迫,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
王安石大膽地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聾發聵的政治思想,王安石積極倡導和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變革。
王安石兩度為相 ,發動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熙寧變法”運動。這場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麵,是我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係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所作多為有關政令教化、適於世用之文。他反對空泛的靡弱文風,他認為:
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
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流傳下來的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著名的如《傷仲永》,極有教育意義。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政論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駕馭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其言簡練明快,卻無害於筆力雄健。其文以折為峭而渾灝流轉,詞簡而意無不到。
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製,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隻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嚐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
王安石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用簡單的自己遊山洞的經曆說明了大道理: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旁注]
判官 隋使府始置判官。唐製,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宋代於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省稱“簽判”;各路經略、宣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