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贛江拾英2(1 / 3)

守護之魂——贛江拾英2

光澤古樸的宜春漆器

宜春位於江西省西部,自古以來以盛產夏布、花爆、漆器而聞名。宜春漆器創始於東漢時期,至少有1700多年曆史。

我國漆器曆史久遠,早在2000多年前,漆器的製作已達到驚人的高超技藝。宜春脫胎漆器的原產地在宜春袁州,由於其地處贛西北丘陵地帶,全年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森林麵積覆蓋廣,樹木茂密,這為宜春脫胎漆器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宜春脫胎漆器有著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明代就有作坊,清康熙年間大增,當時就有帽筒、果盒、花瓶、托盤等19個類別。

宜春脫胎漆器造型美觀,輕巧玲瓏,色澤明麗,光亮如鏡,不怕水浸;耐溫、耐酸、耐堿、耐腐蝕;使用時間越久,光澤越發光亮。

宜春脫胎漆器製作技藝是一種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其產品以輕巧玲瓏、色澤秀麗、圖式多樣、風格古樸典雅等特色聞名於世,更因其漆器牢固、便於攜帶而深受大眾歡迎。

宜春脫胎漆器的生產純屬手工操作,先製成模型,再以棉布、綢布、夏布裱在模型上,塗上調配好的液漆,待陰幹後脫下內胎,然後填灰、上漆,再進行打磨、拋光、裝飾,前後是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製成。

後來,宜春漆器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漆器、瓷器、銅器、銀器、玉器、景泰藍等製作工藝熔於一爐,並采用金銀鑲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畫、“赤寶沙”、“綠寶沙”等多種加工技法,生產出的脫胎漆器各呈異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賽會”榮獲一等獎。

清朝末年,宜春脫胎漆器迎來了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時期,據記載:“宣統元年,宜春脫胎漆器參加國際南洋賽會,獲雙龍銀質獎”。

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博覽會,該獲獎作品就是宜春著名的脫胎漆器藝人楊榮大製作的。從此,宜春脫胎漆器名揚中外,宜春脫胎漆器得到光大,如“風耳赤金砂花瓶”和“牛耳赤金砂花罐”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傳統的宜春脫胎漆器產品有200多種,分為八大類,即盤盒類、瓶類、雕塑類、仿古類、手杖類、宗教用具類、動物類、壽星觀音類,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產品。

後來,宜春又開發了掛屏、漆畫等,形成了實用、包裝、裝飾三大係列,共680多個花色品種。

傳統的脫胎漆器製作工藝複雜,整個生產過程有十幾道工序,主要工藝流程是:設計圖紙、審核圖紙、製模、模型處理、楷胚子、脫胎、接合、刷灰砂磨、上漆、拋光、裝飾、檢驗、包裝。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楷胚子和脫胎技藝,即先用漆灰作粘劑,將漆灰塗在夏布上,再把夏布裱在製好的模型上,待其陰幹,將坯胎脫下,即為脫胎。坯胎經過數道複雜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後拋光裝飾而成。

傳統的裝飾方法,以漆刻為主,如線刻擦錫就是其中一種。此外,還有貼金、彩繪、浮雕圖案、陰刻圖案等數種,色彩豔麗,富麗堂皇。

宜春脫胎漆器的圖案多以山水、花鳥為主。山水頗有詩的意境,花鳥多以喜鵲、臘梅、蘭花、修竹為主,線條洗練,風格瀟灑。

製作宜春脫胎漆器的主要器具和設施有以下幾種:製膜需要木料、泥巴、石膏;脫胎需要刀、夏布、膠水、砂紙、拋光機;手工材料需要貝殼、蛋殼、金銀粉等。

後來,采用赤寶砂、綠寶砂、錫箔鑲嵌、雕填、暗合、填彩、渾金等新工藝,生產出大批產品,主要有花瓶、仿古製品、人物雕塑、動物雕塑、果盒、罐等。

之後,又成功地在漆器上使用絲網版印刷圖案,其產品色澤光亮,古樸雅致,質地優良,即可作實用物器,又可作藝術品欣賞,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

除宜春外,江西波陽的漆器曆史悠久,製作精巧,以造型新穎,漆麵光澤,內壁光滑見長,始於漢代,明清以後,享譽江南,遠銷東南亞、歐美和日本。

波陽布胎漆器脫胎法較為先進:以鬆香雕作陽模,或將鬆香融化灌入陰模成陽模,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後擊碎鬆香,一次脫胎成型,布胎沒有接縫,平整光滑。

波陽漆器代表作如漆畫《江南四月》、《踏清》、《薑夔》、《漁鷹》等。

[旁注]

夏布、花爆 夏布是一種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苧麻,也稱白葉苧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自古便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神農譽麻,史稱“富貴絲”。而花爆即煙花爆竹。

景泰藍 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壽星 星名,我國神話中的長壽之神。本為恒星名,為福、祿、壽三星之一,又稱南極老人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長安附近杜縣建壽星祠。後壽星演變成仙人名稱。壽星在畫像中為白須老翁,持杖,額部隆起。古人作長壽老人的象征。常襯托以鹿、鶴、仙桃等,象征長壽。

臘梅 即蠟梅,“蠟”,很多人都一直以為是“臘”。這是因為蠟梅大多會在臘月開,人們就誤用成“臘”,而這種誤用也逐步被人們認可,所以變成了“臘梅”。其實蠟梅以前一直是蟲字旁,古代文獻上都有記載。而且蠟梅和梅花並不是一回事,蠟梅大多是冬天開的,而梅花大多是春天開。

[閱讀鏈接]

宜春脫胎漆器是坯胎經十幾道複雜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後拋光裝飾而成。推光漆是製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其製作是用豬膽作添加劑。黑推光漆產品光可鑒人,如黑色寶石,色澤深沉、含蓄。

宜春脫胎漆器的製造,每件一般最少要半年,多則要一兩年,時間周期長,環境條件要求嚴格,相對濕度較高,工藝精細,可謂巧奪天工。

它集所有我國漆器之精髓,繼承千百年來傳統脫胎漆器製作工藝技術,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李渡毛筆與江西竹編

江西贛文化源遠流長,文風甚盛。李渡毛筆已有1700多年的生產曆史,傳說秦代蒙恬發明“柳條筆”不久,鹹陽人郭解和朱興由中原徙入江西臨川李渡一帶,傳授製筆技藝。

經過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一套獨特的製筆工藝,博得了曆代文人墨客的青睞。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擔任臨川內史時,對李渡毛筆愛不釋手。他的書法珍品有不少是用李渡毛筆書寫的。由於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