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贛江拾英2(3 / 3)

婺源綠茶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葉專家陸羽在《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於婺源山穀”的記載。《宋史·食貨》婺源的謝源茶列為全國六種名茶“絕品”之一。

明清時代,曾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茶”。明朝時,婺源縣每年進貢的茶葉2500千克左右。

“婺源綠茶”從清代開始就已進入國際市場,乾隆年間,外銷到英國;鹹豐年間,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號,共製綠茶數千箱運往 香港銷售,獲利極豐。“俞德盛”茶號所製“新六香”綠茶還遠銷西歐。光緒年間,茶商俞傑然建“祥馨實業花園”,種植珠蘭,茉莉數千盆,為窨製花茶用。

婺源綠茶是以清明後采摘的一芽二葉為原料,經過殺青、造型揉撚、分段幹燥、分篩梗、風選、拚配等工序精製而成。

婺源綠茶品種繁多,質量上乘。著名品種有“上海州”、“大葉種”、“小葉種”、“圓葉種”、“長葉種”等。

婺源綠茶葉質柔軟,持嫩性好,芽肥葉厚,有效成分高,宜製優質綠茶。選用“上梅州”良種茶葉為原料,精心製作而成的“茗眉”茶,香氣清高持久,有蘭花之香,滋味醇 厚鮮爽,湯色碧綠澄明,芽葉柔嫩黃綠,條索緊細纖秀,鋒毫顯露,色澤翠綠光潤。

婺源山高林密,氣候溫潤,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雲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因此茶中名品迭出。

如“天香雲翠茶”以獨有的板栗香氣、豌豆鮮味和耐衝泡品質著稱國內外;全部選用生長在沒有任何汙染的山區的茶樹鮮嫩芽葉,精細製作,具有怡神醒腦、明目清火、消食除膩、減肥、健美之功能。

而“婺源仙枝茶”則因其特有的清香味而成為最受歡迎的婺源綠茶之一。主要產自婺源靈岩一帶高山區,製作精細,成品條索緊細,白毫顯露,香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葉底嫩綠勻亮。

另外,“婺源雀舌茶”是精選早春兩芽嫩葉精製而成,香高持久,極受人們歡迎。它風韻獨具,品質優異,外形扁圓如禽鳥之舌,緊結重實,色澤綠亮,油潤顯毫,香氣醉人,爽清雅致,翠澈明麗,如初放春葉;幹茶落杯叮當有聲,沸水衝茶緩舒緩展,頗具賞評、遐想之誘。

“靈岩劍峰”則產自婺源北部靈岩高山區。外形似寶劍,與龍井相近。該茶選料考究,湯青香高。

“婺源毛尖”以婺源高山早春茶芽為原料精製而成。其外形細嫩,芽肥壯,勻齊,有鋒毫,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成茶外形細嫩扁曲,多毫有峰,色澤油潤光滑;衝泡杯中霧氣輕繞頂,滋味醇甜,鮮香持久。

婺源人會種茶、善製茶、懂飲茶。茶道、茶禮、茶俗就像是條涓涓的小溪,生生不息地彙入我國茶文化的海洋。

如“清宮茶”,是首先準備茶具,投茶之前,先用熱水將瓷壺和湯甌蕩洗一遍。再衝泡注水,這種泡法叫“壺泡法”,就是將茶泡在壺裏,然後再分飲。茶泡好後,一般要等一會,這樣茶的香氣和汁味才能充分溢出。

“農家茶”是由於婺源鄉村,家家種茶,人人飲茶。不僅上山伐木、下田耕作要帶上茶筒,而且村間道路還設有茶亭。家裏待客,常用壺泡茶分飲。茶重內質,情貴真誠,鄉土氣息,純樸親切。

品茶時,茶道姑娘頭係蠟染頭巾,身穿青花小褂,外圍繡花圍裙,簡樸大方、明快素雅,散發出濃鬱的鄉村氣息。

農家茶的茶具是一種青花小碗,婺源叫湯甌,在鄉村,一般用來飲茶,既簡樸,又方便。投茶之前,先用熱水將瓷壺和湯甌蕩洗一遍。泡茶使用“壺泡法”。

分茶時,8個湯甌,依次點灑,均勻布水。然後,又從最後一個開始,倒過來點灑一遍。這樣,茶湯才能前後一色,濃淡相宜。人們特此雅稱為“韓信點兵”。

婺源人的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茶文化現象,“新娘茶”作為一種古俗,可謂代代相襲,流傳不衰。

當地風俗,新娘在拜堂後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親手泡製香茶敬獻公婆及男家親眷。

有道是“品飲新娘茶,一生福無涯”。親友們隨著新娘敬獻的那杯甜甜的香茶,細細地品味那份親近的情和天然的香。

最具文化色彩的還是“文士茶”。婺源曆史上屬新安文化,儒雅風流,書齋庭院,竹塢流星,泥爐鄣炭,瓦罐竹勺,茶重形質,水選名泉,追求的是湯清、氣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境界。堪稱為我國儒家茶之代表。

[旁注]

陸羽 字鴻漸,我國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鑒賞家。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對我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龍井 龍井茶是我國著名綠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一帶,已有1200餘年曆史,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清朝乾隆皇帝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龍井茶,並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封為“禦茶”。

茶道 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新安文化 我國一大特色地域文化,主要分布在浙西、贛南,隋朝設立新安郡,明代為徽州府,明清之際經濟文化發達,因而產生徽學。曆史上浙江淳安、江西婺源都屬徽州,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來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該地區的曆史現象和文化特征。

[閱讀鏈接]

文士茶所用茶品為:婺綠茗眉,婺綠劍峰。清明之前,茶樹新發,嫩芽初展,用它加工而成的茗眉,外形挺秀,白毫披露,香氣清高濃鬱,回味醇厚甘水,多次被評為全國名茶。

水在茶的泡飲中是十分重要的。茶為水之神,水為茶之體。陸羽在《茶經》中說:“水以山泉為上,江河中,井水為下。”

在婺源,當取廖公泉、廉泉之水。此乃唐宋名泉,古人常臨泉煮水,品茗諞道。煮水烹湯,在古時更是十分講究的:火有文武之分,湯有三沸之法,候火辨湯,曆來為茶人所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