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贛江拾英3
石冠群山的江西龍尾硯
我國著名的文房歙硯因產於古歙州而得名,但是卻以江西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製最優,故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古代時即屬歙州。
龍尾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曆寒不冰,嗬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筆毫,雕刻精細,古樸大方。
龍尾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可分為眉子、螺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螺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螺紋、魚子螺紋和暗細螺紋為最佳。
龍尾硯各名品特質不一,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螺紋硯,藍黑細線似螺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
另外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鬆紋、豆斑紋、角浪紋等也各有千秋,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盡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
盡管螺紋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采歇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龍尾硯的代表。
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衝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早在唐開元年間,婺源龍尾硯已有生產,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裏,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冠天下。
據五代陶穀《情異錄》記載,唐開元初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據此可知,龍尾硯的傳世至少有1200餘年曆史了。
唐文學家李山甫讚龍尾硯詩道:
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
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
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
憑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
記述了唐代龍尾硯波浪紋就已定名,由於石品名貴,雕工講究,才“何啻值千金”。
盛唐時,龍尾硯已大盛。如唐開成年間的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裏,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
在南唐時期,龍尾硯大受寵遇,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龍尾硯極為推崇,把龍尾硯、澄心堂紙、李廷矽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李少微為後主李煜雕刻“硯山”一方,該硯奇峰聳立,山水相依,被李後主視為“至寶”。到宋時,該硯落到書畫家米芾手裏。
米芾為其銘道:
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
後來,米芾用此硯換取了友人蘇仲恭的一片宅地。
宋代,龍尾硯獲得很大發展,龍尾石開采規模擴大,龍尾硯精品不斷湧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如歙縣宋代窯藏發現的17塊龍尾硯,石質與造型各異,製作巧妙,展現了龍尾石精美絕倫的麵貌。
蘇軾有兩方名硯。其中有一方龍尾硯,銘為:“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壁,與居士,同出入,更寒暑,無燥濕,今何者,獨先逸,同參寥,老空寂”。
徐虞部有方龍尾石硯,請書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後題詩讚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據硯譜記載,宋時龍尾石名目有眉子紋7種,外山螺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如眉紋棗心硯和銀色冰紋硯及抄手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