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贛江拾英3(2 / 2)

其中冰紋硯長19.8厘米,厚4厘米,正視紋路為山巒起伏,側視則銀絲萬鏤,硯背鐫有隸體“歙石絕品”四字。抄手硯左側陰刻隸書“世路艱、人業異、與石交、不相棄”,右側陰刻篆書“結鄰”。

元代以後,龍尾石開采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湧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西清硯譜》中記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漢瓦樣龍尾硯,長18.8厘米,寬10.9厘米,此硯後歸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

硯上有董其昌銘為:“博以方,溫而粟,潤鴻藻,翼經術”;唐寅銘為:“古瓦尚多炎漢製,墨光能射鬥牛寒”;乾隆帝銘為:“歙之石,龍尾最,式蕭瓦,漢製派,董以畫名,唐以畫經……”

明代名硯有“冰紋銀光硯”、“白眉子硯”、“蟬形三足硯”、“蛙蜥棲穴硯”、“三足圓形金星硯”。

“蟬形三足硯”長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開在蟬頭部,池前部兩角外突作蟬眼,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有趣。

“蛙晰棲穴硯”,長21.2厘米,寬14.2厘米,厚4.4厘米,間有闊眉紋,蛙、蜥清晰可見,蛙借凹窪為棲地,兩蜥沿池追逐嬉戲,造型簡樸,圖飾生氣盎然。

清代,歙丞、書法家高鳳翰酷愛龍尾硯,自選自雕,右手殘廢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硯刻家。他藏硯一千多方,著有《硯譜》二卷120式,均為清代名硯的佼佼者。

龍尾硯的製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

龍尾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采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於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

龍尾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

[旁注]

歙州 即曆史上的徽州的早期,州府歙縣,地域包括安徽黃山地域、宣城市績溪縣、旌德縣和石台縣南部以及江西婺源。歙州建於隋,隋煬帝時一度稱新安。於1121年改稱為徽州。

米芾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蔡襄 字君謨,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許多重要官職。主持建造了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唐寅 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蘇州府吳中人士。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閱讀鏈接]

龍尾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一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宋代米芾之硯史裏說:“歙石以螺紋無星者為上”。而清代唐秉鈞之古硯考卻說“以金星為貴“,傳聞以北金星硯磨墨作書畫,不易被蟲蛀、發黴,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