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先賢精魂1(1 / 3)

一脈相承——先賢精魂1

瀟湘之地,山環水繞,古往今來,人文薈萃,湖湘人物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人才之盛,稱譽天下。東漢蔡倫,造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有功於華夏文化升降之跡,澤被後世。唐代歐陽詢與懷素,書法獨辟蹊徑,成就楷書與草書之巔。

宋代周敦頤,開創宋明理學,孔孟之絕學始繼。胡安國、胡宏,一門兩父子,承濂溪之學,融心性之學與經世致用之合,卒開湖湘之學統。衡陽王船山,六經責我開生麵,倡經世致用、實事求是之學,蔚為一代宗師。

明清湖湘文化一脈相傳,英才豪傑輩出,以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融合程朱理學之堅定信仰和經世務實之作風,勇當天下之責,盡顯前仆後繼,不屈不撓之英勇鬥爭精神和無私無畏、鍥而不舍之獻身精神。

蔡倫造紙澤被後世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即湖南耒陽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造者。

他改造了造紙術,用樹皮、漁網和竹子壓製成紙。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後世我國乃至世界的曆史,也使蔡倫屹立於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之列。

公元61年,蔡倫出生於桂陽郡,他自小讀書識字,並且成績優異。

漢章帝劉炟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公元75年,當時年僅15歲的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於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後做事倍加努力認真,因而又被提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

公元88年,漢章帝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

公元92年夏天,各地鬧起了蝗災,多個地方顆粒無收,災情十分嚴重。年輕的和帝剛剛親政,立誌要效仿先帝,於是經常通宵達旦的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蔡倫一直伺候左右。

當時的奏章都是用竹簡所造,本來就十分笨重,災害時竹簡更是堆積如山,和帝的辛苦勞累蔡倫看在眼裏,於是有一個念頭在蔡倫心中萌發了出來:為什麼奏章不用輕便的紙而用笨重的竹簡呢?

各地蝗災終於平息了下來,和帝卻因此累倒了,雖然經過禦醫調理恢複了,但經過這次事情後蔡倫決心去探索紙的秘密。

當時可供書寫的東西有竹簡、縑帛、赫蹏紙和麻紙。竹簡,製造簡單、成本便宜,但是太笨重;縑帛,製造工藝多、耗費人工,成本太高,無法普及;赫蹏紙,它屬於縑帛生產的附屬品,雖便宜但數量有限;麻紙,原料為麻,工藝簡單較為粗糙,一直都是醫生包裹中藥而用紙。

於是蔡倫就想製造一種書寫材料,使其能有竹簡的成本,縑帛的潔白,赫蹏的輕便,麻紙的原料。蔡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皇家織造坊的工匠們,眾人像看怪物一樣看著蔡倫,都認為他是癡人說夢!

但蔡倫還是心有不甘,於是他就利用休息的時間走訪民間。

103年,京師洛陽一連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剛過蔡倫就去民間探訪,這一次他來到了洛陽城外的洛河附近的侯式鎮,向當地的工匠討教一些技藝。

蔡倫在路過洛河邊的時候,有好幾棵大樹腐爛倒地,樹上還纏繞著一些破漁網,而在這些破樹上,蔡倫驚奇地發現了一層與赫蹏很相似的東西。

蔡倫拿著這種東西向當地的村民求教。當地的村民告訴他,這3年來,京師年年下大雨導致洛河水位上升,河邊的一些樹全部浸泡在河水裏腐爛,過了幾個月樹上就會自然形成這種東西。

難道這是樹皮形成的東西?蔡倫忽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他苦苦尋找了數年的東西!

於是蔡倫就在洛河邊搭建了一個臨時的作坊,用樹皮開始了他的實驗。為了模擬樹皮腐爛的方式,蔡倫在洛河邊上修了一個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將樹皮投入池中浸泡;為了模擬樹皮日曬雨淋的方式,他又將樹皮放在太陽地下暴曬,經過這兩道工序後樹皮變脆弱,然後用石臼將樹皮搗成漿……

一步步的發現使蔡倫欣喜萬分,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蔡倫發現這種紙裏麵有一些細小的雜質存在,用手在紙上撫摸有明顯凹凸感。

如何去掉這種雜質呢?蔡倫忽然想起了製劍時淬火的工藝,蒸煮!於是蔡倫在造紙的流程中首創了蒸煮的方法,這一次所造出的紙讓蔡倫欣喜若狂,這種紙不但成本低,而且潔白、輕硬,原料普遍。

看著自己多年的追尋終於有了成果,蔡倫激動萬分。激動之餘蔡倫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紙工藝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紙呢?

有一天蔡倫經過河邊,看到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漂絮”過程。他發現,好的蠶絲拿走後,剩下的破亂蠶絲,會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而這一層曬幹後,可用來糊窗戶、包東西,也可以用來寫字。

這給了蔡倫很大的啟示。於是蔡倫又開始找來了破麻衣和破漁網進行實驗,最後發現用麻所做的紙雖然不如用樹皮的潔白,有些微黃,但是比起原來的麻紙幾乎是天壤之別!於是蔡倫將自己的造紙工藝流程記錄成冊。

105年,蔡倫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正當蔡倫準備將造紙術向全國推廣的時候,由於過度操勞國事,年僅27歲的和帝死了。和帝無子,所以鄧太後在安帝繼位後開始垂簾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