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先賢精魂2
懷素清燈佛門悟狂草
懷素,唐時永州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
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嗬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謂草書史上的典範之作。
懷素生於725年,他從小入廟出家,可他始終堅持了對書法的愛好,他書法成就的取得,是他長期堅持不懈地練習的結果。
僧人的本職是事佛、坐禪念經,要練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時間全占滿。這一點,懷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讚歎的。
練字還需文房四寶俱全。寺廟中的生活本來就是清苦的,買筆買墨就得不少錢,還哪有錢去購買硯台、紙張呢?
可這並未難住懷素。他想方設法自製了代用品。先是找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塗上漆,當做硯台和練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寫,墨幹了再磨,磨完再寫;寫完就擦,擦淨再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硬是把木盤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10000多棵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地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幹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練字離不開筆,懷素對筆十分愛護,每寫完字都把它洗得幹幹淨淨。他沒有合適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個小石頭池子裏洗筆,拿它當了“筆洗”。日久天長,池子裏的水全都變成了黑水,人們就叫它“墨池”了。
懷素就是這樣努力創造條件,勤習苦練,終於練就一手用筆盤旋、狂放,變化繁多而又揮灑自如的狂草,由一個愛寫字的小和尚成為一名值得效法、讚頌的書法大師。
759年,懷素22歲。這年李白已59歲,在巫峽遇赦後,從長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在南遊洞庭瀟湘一帶時,被懷素找到求詩。兩人雖是忘年交,李白精神十分振奮,當即寫了一首《草書歌行》讚揚懷素: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
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762年,懷素31歲。他由零陵出發,作萬裏之行,求師訪友,向當代名家探求筆法,經衡陽、客潭州。於767年,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筆法。
詩人蘇渙在長沙遇見了懷素。當時正是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懷素要蘇渙題詩,蘇渙就寫了《贈零陵僧》,又稱《懷素上人草書歌》:
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聖無人傳。
零陵沙門繼其後,新書大字大如鬥。
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後耳熱心更凶。
忽如裴曼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
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
鉤鎖相連勢不絕,倔強毒蛇爭屈鐵。
西河舞劍氣淩雲,孤篷自振唯有君。
今日華堂看灑落,四座喧呼歎佳作。
回首邀餘賦一章,欲令羨價齊鍾張。
琅誦口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顛覆狂!
忽然告我遊南溟,言祈亞相求大名。
亞相書翰淩獻之,見君絕意必深知。
南中紙價當日貴,隻恐貪泉成墨池。
詩中稱讚懷素是“草聖”張旭之後唯一繼承人,稱讚徐浩的書法幾乎淩駕於王獻之之上,如果懷素得到徐的賞識,定會“洛陽紙貴”。
懷素應禮部尚書張謂的邀請,去京城長安。有一天,懷素看見幾塊浮雲,像棉花團似的一朵朵分散著,映照著溫和的陽光,雲塊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輝,太陽已被浮雲遮蔽住了,不禁令他憶起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句。
一會兒這些積雲又很快地消散了,它們又成為扁球狀的雲塊,雲塊間露出碧藍色的天幕,遠遠望去這些白雲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雄獅,像大鵬,有的像奇峰。忽然烏雲密布,雷電齊鳴,風雨大作。
這時候,懷素恍然想起一個“悟”字,我何嚐不可把這些夏雲隨風的變化運用於狂草之中呢!從此懷素的狂草,有了一個飛躍,衝破了王羲之、王獻之受章草的影響束縛,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風貌。
懷素40歲至京兆,向顏真卿求教筆法,並請作序以“冠諸篇首”。
當年顏真卿20多歲時,曾遊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35歲,從醴泉罷職回來,又特往洛陽去訪張旭,繼續求教。
有一次顏真卿再三要求張旭教筆法,張旭許久不說,乃左右盼望,心情不舒暢而去,顏真卿跟在他後麵,走到東竹林院小堂裏,張旭坐在床上,命顏真卿居於小榻邊,說道:“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誌士高人,豈可言其妙!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須思妙。”
張旭舉出“十二筆意”授顏真卿,顏真卿見到懷素後,就又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懷素。又問懷素道:“你的草書除了老師傳授外,自己有否獲得感受?”
懷素道:“貧僧有一天傍晚,曾長時間地觀察夏雲的姿態。我發現雲朵隨著風勢的轉化而變化莫測,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龍翻騰,或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或如大鵬展翅,平原走馬,不勝枚舉,美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