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先賢精魂3
胡安國創立湖湘學派
胡安國,後世稱胡文定公。南宋時期的著名經學家和湖湘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胡安國早年拜程顥、程頤弟子楊時為師,研究性命之學。入太學時,又從程頤之友朱長文、靳裁之,得程學真傳。
胡安國的治學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謝良佐、楊時、遊酢,在理學發展史上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胡安國對於心、理、性等理學範疇的研究雖尚未形成規範的理論體係,但其以心為本、心與理一的思想卻對後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胡安國生於1074年, 15歲那年,到州學就讀。一天,一個戲班子在州學前演出,州學學生都棄學外出看熱鬧,僅剩胡安國一人還留在書齋中誦讀,州學教授發現後非常感動,賞贈他紙筆佳硯。
兩年後,胡安國進入太學學習,這段時間他接受了程頤、程顥學說,成為理學的堅定信奉者,極力推崇二程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繼承人。
1097年,胡安國進士及第,踏入仕途,先徙居潭州城南,提舉湖南學士,在官6年。以後還任過中書舍人等職。
由於仕途坎坷,他在晚年幹脆辭職退隱,致力於學術研究。1123年始撰《春秋傳》。北宋末年,黃河流域戰爭頻頻,中原士人紛紛南下,給長江流域的文化興盛創造了機遇。胡安國也於南宋建炎年間,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
胡安國在潭州湘潭建碧泉書院,“前後居潭三十餘載”。著書講學,從遊弟子數十人,潛心續撰《春秋傳》。胡安國誌在經世濟民,感於時事,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訓詁,成為宋代理學家以義理治《春秋》的代表作。
然後,胡安國又在衡山山麓辦文定書院,以講學撰述為業,除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憲等外,還吸引了眾多湖湘士子前來就學。其中僅長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資治通鑒》的譚知禮,以孝友信義著稱的黎明等,從而開始奠定了一個在我國古代學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學派別,就是著名的湖湘學派。
胡安國認為自己的學問主要來自二程,以二程的弟子自居,並請朱熹前來長沙會講,此後湖南士人一直與朱熹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係。
宋代的許多理學家都有空談心性,不究實用的傾向。湖湘學派卻自創立之初就反對“腐儒”學風;主張“通曉時務”,“留心經濟”。
胡安國提倡實際生產勞作,提倡學者不妨鋤鋤地種種菜;認為君子之學,最重要的就是一“實”’字,除經史之外,還必須致力於兵、農等經世實學,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對這類知識就多有涉及。
由此,在知行關係上,湖湘學派闡述“知行互發”,特別注重“行”的作用,強調實踐,認為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因為湖湘學派重視務實,所以後人評價他們都是有用之才,而非“迂談道學者”。
湖湘學派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存門戶之見,抱兼容並蓄態度,對與程朱理學不同的陸九淵心學派、陳亮事功學派並不一概否定,而是互為取舍。如胡安國等人提出的“性,天下之大本也”的性本體論體係,就兼容了二程的理本論與陸九淵的心本論。
1138年《春秋傳》書成,30卷,進呈朝廷。宋高宗讚他“深得聖人之旨”,詔加寶文閣直學士。同年四月春,胡安國在湖南逝世,葬隱山,朝廷破格賜諡文定。
胡安國去世後,他的學生許多改從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撫使期間,又致力於振興嶽麓書院,經常和生徒講論問答。於是,程朱理學在湖湘占據了學術的主導地位。雖然以後也有心學、農學滲入湖南,但這一主導地位始終沒有動搖過。
胡安國所著《春秋傳》成為後世科舉士人必讀的教科書。又著《資治通鑒舉要補遺》100卷,《文集》15卷。《宋史》立傳,《宋元學案》中有《武夷學案》,明正統年間從祀孔廟。1706年朝廷賜“霜鬆雪柏”匾額一方,1737年撥內府庫銀建祠於隱山。
胡安國對兩宋之際的政治和學術領域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胡安國以其《時政論》、《治國論》、《春秋傳》奠定了將心性之學與經世致用相結合的“湘派”風,為理學的發揚光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胡安國傳學兒子胡宏及弟子。胡宏傳學張栻。張栻湘中門人眾多,僅見於《嶽麓學案》的即有33人。他們先後講學於碧泉、嶽麓、南嶽、主一等書院,培養了大批學者。
湖湘學派研究傳統理學,提倡修身為學,主張經世致用,重教化,講名節,輕利祿,憎邪惡,對湘潭乃至湖南的人文教化和道德風尚有深遠影響。胡安國父子及他們的門生湖湘文化由他們的門生繼承且光大發揚的,他們是湖湘文化的鼻祖。
[旁注]
太學 我國古代的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漢代始設於京師。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陸九淵 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對我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後人稱為“陸子”。
[閱讀鏈接]
胡安國的長子胡寅,禮部侍郎,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學者稱致堂先生。次子胡寧,官祠部郎中,後辭佐父修纂《春秋傳》,著《春秋通旨》,學者稱茆堂先生。
季子胡宏傳父學,講學碧泉20餘年,傳學於張栻等,著《胡子知言》等書,學者稱五峰先生,《宋元學案》中有《五峰學案》。侄胡憲從胡安國學而不仕,門下朱熹從遊最久,學者稱籍溪先生。
李東陽領袖茶陵詩派
李東陽,明代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人,寄籍京師。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
立朝50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1447年,李東陽出生於湖廣長沙府茶陵州。父親李淳是個飽學之士,以教私塾為生,因家貧,甚至還當過擺渡的船工。
李東陽幼年就顯現出非凡的才華。4歲時隨父親在北京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視為神童。
於是,順天府官員把李東陽推薦給景帝,父親帶他進宮朝見皇帝,因人小腳短,跨不過門檻。皇帝見此情景,便脫口出了上聯:“神童腳短。”小東陽應聲對下聯:“天子門高”。
皇帝高興地將小東陽抱坐膝蓋上,見其父親還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答道:“嫂溺叔援,權也。”
李東陽當著景帝寫下“龍、鳳、龜、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興,賜給李東陽珍奇水果和金銀元寶。之後,並兩次召見準予李東陽進順天府學讀書。
據說當時李東陽和程敏政同時作為神童,被皇帝召見入宮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聯:“螃蟹渾身甲胄。”程敏政應聲對道:“鳳凰遍體文章。”
李東陽從容答道:“蜘蛛滿腹經綸。”皇帝說:“這個孩子將來會當宰相。”殿試後第三天,李東陽中了第三名神童。
李東陽被舉薦為神童後,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題詩作對,試試他的才華是否名副其實。有位老翰林將他的名字嵌入聯語,要他用“兩兼格”續對:“李東陽氣暖。”東陽對道:“柳下惠風和。”老翰林驚歎不已。
1464年,李東陽18歲即跨級直接考中進士,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不久授編修,參與修撰《英宗實錄》。
1467年《英宗實錄》書成,李東陽升從六品俸。後遷侍講,旋入經筵侍班。1480年,為應天鄉試考官。1484年,再遷侍講學士,輔太子誦習。1486年丁父憂。1489年,補原官加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書成,升太常寺少卿。
1492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災事,李東陽條摘有關《孟子》,以天災與時政闕失相連,天降災福與人事有關,望皇帝勤習經文,以誠意動天意。而其他“凡事關祈禱,悉加屏絕。”疏上,孝宗稱賞。遷禮部右侍郎,入內閣專典誥敕事。
1495年,李東陽以本官入文淵閣參與機務。1498年,加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1503年,纂修《大明會典》成,進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時內閣大學士劉健、謝遷頗有剛直之名,劉健善斷,謝善持論,而李東陽性溫而多智謀。一時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讚。孝宗對三大臣意見頗多采納,並常召入宮中議事,“呼先生而不名”。
1504年,重修闕裏孔廟工竣,李東陽奉詔往祭。及歸,上《通達下情題本》,直陳時局艱難,。
1506年,李東陽等上疏極陳“嬉遊廢政”之弊;又上疏論“時政四弊”,乞休;武宗不允,而朝政無所改。後來,朝官紛請誅宦官劉瑾等,武宗與內閣議時,劉健、謝遷持論激烈,至於推案哭罵,遂為武宗所惡。
劉、謝上疏乞休,唯東陽仍留內閣。劉、謝即免,內閣引進王鏊、焦芳,迭加李東陽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當時劉瑾把持朝政,李東陽獨木難支,無力回天。有人畫了一幅醜老嫗騎牛吹笛的諷刺畫,在畫中老嫗額上題“此李西涯相業”,西涯是李東陽的號,以此嘲諷李東陽。
有人向李東陽報告此事,可他不動聲色,自題絕句一首:
楊妃身死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
爭似阿婆騎牛背,春風一曲太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