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先賢精魂4(1 / 2)

一脈相承——先賢精魂4

曾國藩文武之道大智慧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戰略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

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此後,連考兩次會試不中。

1838年,28歲的曾國藩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10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

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一步一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卷半個中國,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

1853年,曾國藩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辟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

1854年,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我國南方地區軍事力量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後來,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20000人,淮軍60000人,配備了洋槍洋炮,使湘軍力量大大加強。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明,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後人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1868年,曾國藩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

1871年8月,曾國藩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曾國藩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曾國藩是一位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現象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

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魚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濟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

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麵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我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

另一方麵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可以剿發撚,可以勤遠略等。

曾國藩是理學家,在文學上主張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有《曾文正公家訓》行於世,其奏疏,信劄、詩文輯為《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 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