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文苑奇葩1
湖湘是我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長的歲月裏,各個民族由於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因此的民間藝術異常豐富。
如地方戲劇,涵蓋了湘劇、祁劇、湘昆、辰河戲、侗戲、巴陵戲、花鼓戲及陽戲、苗劇、儺堂戲等13個地方劇種。
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舞蹈藝術,具有悠久的發展曆史和風情獨具的藝術風采。 據不完全統計,湖南有近400多個舞種,舞蹈節目多達幾千個。
以高腔亂彈為主的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昆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
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明代成化年間,長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戲曲演出的繁榮。外來的戲曲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與本地區民間藝術、地方語言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這一包括高腔、低牌子、昆曲、亂彈四大聲腔,唱白用中州韻、富有本地特色的劇種。
高腔源於弋陽腔,明朝嘉靖年間,在徐渭的《南詞敘錄》已有關於弋陽腔在“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的記載。
弋陽腔在傳入長沙之後,經“錯用鄉語”、“隻沿土俗”和融合打鑼腔等地方音樂,從而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衍變成湘劇高腔。
從《精忠傳》等古老的連台本戲以高腔、低牌子合演的情況看,低牌子的產生年代約與前者同。
昆曲傳入長沙時間稍晚,根據“長沙老郎廟班牌”, 1664年和1667年,既唱高腔、也唱昆曲的長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後成立。1755年至1763年間的江賓穀所作的《瀟湘聽雨錄》卷三,曾記載湖南布政使楊廷璋陛見時,官場公餞,曾演出昆曲《三多》。這一時期當是昆曲傳入長沙的時間。
高腔和昆曲同台演出,直接影響到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武戲,變為也唱小鑼小鼓的文戲。
當年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趕齋潑粥》、《打獵回書》等高腔戲,也曾經吸收了昆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
至同治、光緒年間,昆曲逐漸衰落,並退出湘劇舞台。光緒末年,長沙人葉德輝在《和檜門觀劇詩》中有“昆山近又無人會,那解尋源白石翁”句,說明當時昆曲在湘劇中的處境。
亂彈又叫做“南北路”。其來路尚無定論,但湘劇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長生樂》、《偷雞》等一類劇目,並將其曲調稱為“安慶調”,其他屬於安慶“花部”的《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祥吊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徽班源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來也傳到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從漢劇中吸收了《酒毒楊勇》等劇目,可見湘劇的早期發源與徽劇、漢劇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南北路聲腔的傳入,在湘劇舞台上開始出現了高腔和亂彈合演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盤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亂彈腔。
由於高腔和亂彈同台,得以互相借鑒,並且相互促進: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發展了長段流水,如《斬李廣》中連唱48個“再不能”,《程濟趕車》中連唱24個“可憐主”等,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一步。
同時,光緒末年京劇流入長沙,此後又有18個京劇藝人在長沙參加湘劇班並同台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學習難度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花腔。
湘劇發源於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又曆經變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亂彈為主要聲腔。
湘劇高腔曲牌有300餘支,有南北之分,南曲多於北曲。每支曲牌一般由“腔”和“流”兩部分構成。
凡屬句幅大、旋律強、用人聲和打擊樂幫鈸聲作為結尾的樂句稱為“腔”。而字多聲少,朗誦性強,隻有鼓、板擊節的“滾唱”稱為“流”。
即一支曲牌中,在“腔”的前麵增加詞句,成為長段流水板,可以起到豐富曲文內容和淋漓盡致地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根據調式、旋律變化,曲牌功能各異。
高腔的節拍可分兩類:一種是整規節拍類型,一種是節拍較為自由的散板類型。板式按習慣稱呼有單板、夾板、散板、滾板、快打慢唱、回龍等。
亂彈又稱作“彈腔”、“南北路”,屬皮黃係統的板腔體音樂。南路相當於二黃,北路相當於西皮;又各有其反調,稱為反南路與反北路,相當於反二黃與反西皮。平板、安慶調、七槌半均歸於亂彈腔。南北路聲腔的主要區別在於各有不同的基本調式旋法,形成不同定弦。
就節奏和情緒而言,南路流暢委婉,速度緩慢;北路開朗活潑,速度較快;南路反調則淒涼悲憤。唱詞基本上為整齊的7字句或10字句,上下樂句反複進行,樂句中又有小停頓,常墊以小過門。一般上下樂句是不可短缺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省去某一尾句,以鑼鼓代替,習稱“包皮”。
低牌子也是一種聯曲體唱腔。曲調形式為三段體,即開始有個“引子”,係散板,速度最慢;主體為三眼板與一眼板或無眼快板,速度平穩;最後曲調急轉直下,除用管弦樂伴奏外,加入鑼鼓,造成高潮結束,謂之“合頭”。但也有不是三段體的,或無引子,或無合頭,或僅有主體。
低牌子曲牌也有300多支,分低牌子、番牌子、過場牌子三類。低牌子詞格、曲格均與昆曲相同,曲牌名稱也大多一樣,隻是唱法上大同小異,較昆曲粗獷平直。
湘劇角色行當有生、旦、淨、醜4行,各個行當又各有若幹分支,一般有12行,分別為頭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紫臉、三花、正旦、花旦、武旦和婆旦。各行分別根據所扮人物的身份、生活、性格不同,在年齡、裝扮、做派上表現各異,又有不同戲路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