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1(1 / 3)

曆史沉澱——文化底蘊1

南京是千年曆史文化名城,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是南京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曆史上極負盛名。秦淮河及其沿岸是南京最繁華熱鬧的地方,其形成的文化是南京文化的精華,秦淮河由此被稱為“中國第一曆史文化名河”。

遠在石器時代,秦淮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末期,這裏已經是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方。十裏秦淮代表了南京古代文明,是南京古代文明最佳的窗口。

範蠡築城與秦淮河建設

公元前473年,那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命手下謀臣範蠡去古金陵江上鎮建築新城。

範蠡千裏迢迢來到江上鎮,此時的江上鎮地處淮水的東麵。範蠡經過實際勘探,他最終確定在古長幹裏之南約800米處築城。這裏地勢較高,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公元前472年,一座壯觀的新城就在這裏矗立起來了。新城周長1000多米,占地麵積60000多平方米。城的東南側有一扇大門,名叫“望國門”。城內建有範蠡府第。因新城是範蠡所建,故稱“越城”,又稱“範蠡城”。

越城是後來南京地區有確切可考年代的最早古城,是後來南京城建設的開端。

至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威王又在清涼山開始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頭城”,自此這裏稱為“金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秦帝國,推行郡縣製,分天下為36郡,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金陵是千年曆史文化名城。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時期都建都於此,先後經曆了39帝,共332年,史稱“六朝”。其後,南唐、明代朝廷也曾建都於此,曆史文化十分深厚。

淮水又稱“小江”,本名“龍藏浦”,有兩個源頭:一個源頭是東源,源頭在句容城北的寶華山;南源在溧水東南10千米處的東廬山。東南兩個源頭在方山附近彙合,全長約110千米,流域麵積達2600多平方千米。

傳說秦始皇東巡到會稽,當他巡行至天印山時,陪同的幾個望氣術士,見四周山勢險峻,地形險要,就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

為了破壞金陵的“王氣”, 秦始皇就命令鑿開方山疏淮水,以泄王氣。

古代地理學文集《輿地誌》這樣記載:

秦始皇時,望氣者雲“江東有天子氣”,乃東遊以厭之,又鑿金陵以斷其氣。

從此以後,淮水被稱為“秦淮”。

據史料記載,在東吳時期,對秦淮河進行了大量開挖整治。

245年,東吳國君孫權派校尉孫勳率30000屯田兵開鑿崗瀆,與原有的江南內河相連接,溝通了秦淮與太湖流域之間的交通航道,使三吳地區的物質不需逆江而上便能運來都城建康,建康就是金陵。

秦淮河是六朝宮城南麵的天然屏障,是軍事防守的要衝。在東吳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從江口緣開始築堤,稱“橫塘”,並夾淮立柵,稱為“柵塘”。

秦淮河北岸建有大航門,大航門正對吳宮城的南門。南麵大航門的淮水上建有大航橋,史稱“吳南津大橋”。在東晉時期,又在秦淮河南北兩岸設有籬門56所,稱“效門”,又稱“籬門”。

從東晉時期至陳時期的兩三百年間,秦淮河上曾先後建有24座浮航,稱為“二十四航”。浮航中最有名的是朱雀航、驃騎航、丹陽後航、竹格渚航等,均在秦淮河上。

378年,在晉孝武帝時期,尚書仆射謝安為皇帝建設新宮時,在朱雀門重樓上修建了高大城樓。

新城樓最上層叫“朱雀觀”,兩隻銅孔雀懸掛門頭上,木雕的龍虎置於門楣左右,樓內彩繪藻井。整個建築秀麗精美,蔚為壯觀。

480年,設置了六門都牆,仍稱“籬門”,其中南籬門、三橋籬門均在秦淮河南岸。

秦淮河既是六朝都城南麵的門戶和軍事要衝,也是重要的交通運輸線。秦淮河東通吳會,西達長江,都城範圍內彙入秦淮河的水係有落馬澗、青溪、運瀆。

據史籍記載:“金陵之水以淮為經。”秦淮河與青溪、運瀆互相溝通,形成了六朝時期都城的水道網係。

六朝時期的秦淮河,流量很大,河麵很寬,朱雀航處的河麵就有130多米寬,四方的貨物都可以經秦淮河運至建康。皇宮所需的糧食、物資,從秦淮河經運瀆,可以用船直接運抵宮城。

秦淮河經青溪與珍珠河、進香河諸水係相連。水路運輸的暢通便利,既適應了六朝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促進了京都的工商業繁盛。秦淮河沿岸有大市小市100多個,交易十分興旺。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在《三都賦》中的《吳都賦》對此做了生動描述:

水浮陸利,方舟結駟,唱棹轉穀,昧旦永日……樓船舉帆而過肆,果布輻輳而常然……貨殖之選,乘時射利,財豐巨萬。

937年,南唐建都金陵後,把城牆跨修在秦淮河兩岸,秦淮河及其兩岸經濟繁盛地區都圈入了城內。從此金陵城中心南移,其範圍為:南至聚寶門,北至北門橋,東至大中橋,西邊至水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