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1(2 / 3)

南唐時期又在後來的東水關處,建了上水橋。又在後來的西水關處,建了下水橋,引秦淮河水自上水橋入城,經鎮淮橋、新橋至下水橋出城。這段河道長約10千米,因此稱之為“十裏秦淮”。

秦淮河被圈入城內,成為金陵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十裏秦淮及其兩岸與南唐都城中軸線相交叉,構成了金陵水陸繁華之區。

至1034年的北宋時期,在秦淮河畔,建設了祭祀孔子的文宣廟,後來改稱為“夫子廟”,還建了彝倫堂,就是後來的明德堂。

南宋期間,很多建築在秦淮河沿岸修築起來,很多名士慕名來此,並寫下了許多歌頌秦淮的詩詞名篇。

明代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金陵,並取名叫“南京”。

明王朝用了21年時間建設都城,城牆用巨磚砌成,城周30多千米。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在原來城牆的原基上重建,城門都是四道門券,為秦淮河增添了宏偉壯麗的景色。

明成祖朱棣在聚寶門外修建大報恩寺,用了16年時間建成,周圍達4000多米。同時,在大報恩寺內費時19年建成了九層琉璃寶塔。此外,明王朝在南京還新建了不少建築。

清朝時期,秦淮河兩岸也陸續建設了很多建築,秦淮河及其兩岸達到了鼎盛時期。

[旁注]

郡縣製 我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製下,郡、縣兩級政權的地方行政製度的總稱。縣製起源於楚國,郡縣製則起源於秦代。郡縣製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製,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校尉 我國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職。校,軍事編製單位。尉,軍官。校尉為部隊長之意。戰國末期已設置此官職。秦代時為中級軍官。漢代時達到鼎盛時期,其地位僅次於將軍。

建康 南京的別稱,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京師的名稱,六朝時期我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曆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現為南京市的道路名稱。

朱雀 別稱“朱鳥”,是一種紅色的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上古四大神獸之一。傳說,朱雀狀如錦雞,五彩羽毛不同,其身覆火焰,終日不熄。朱雀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也是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總稱。

尚書 我國古代官名,戰國時也稱“掌書”,齊、秦代均設置。漢武帝時期,選拔尚書、中書、侍中組成“中朝”,成為實際上的中央決策機關。隋代以後尚書為六部長官,是朝廷長官。

藻井 我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麵,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三都賦》 西晉時期左思的作品,包括《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是一部寫魏、蜀、吳三個國家概況的書籍。左思曆時10年寫就,文學成就很高,一時被傳為經典。因抄寫的人很多,出現了紙張供不應求的現象。

[閱讀鏈接]

秦淮之名究竟起於何時,有不少說法。有人認為,淮水改稱“秦淮”,應在東晉皇帝司馬奕時,即366年至371年。這個說法的根據是唐代許嵩著的《建康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帝時侍中、中書令王坦之早臨秦、安樂二寺。在今縣南二裏半,南門臨秦淮水也。”

也有人認為淮水改稱“秦淮”,始於唐代中期,因為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作《留別金陵諸公》:“六代更霸業,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

還有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詩句等作為證明。

十裏秦淮繁茂勝景變遷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城的誕生和發展,素有“屈曲秦淮濟萬家”的美譽。

秦淮河流入通濟門外的九龍橋時,分為兩支,沒有入城的一支叫“外秦淮”,是南京城的護城河;流入城內的叫“內秦淮”。

內秦淮自東水關入城,經夫子廟和中華門內的鎮淮橋,水流婉轉向西北,然後從水西門的西水關出城,與城外淮水彙合,素稱“十裏秦淮”。

自古以來,“十裏秦淮”是秦淮河的中心地段,也是秦淮河最繁茂、最熱鬧的地區。六朝時期,秦淮河流量很大,河麵很寬,水路運輸暢通,商業貿易發達。長幹裏一帶,有不少從事貿易的商人和從事水上運輸的船戶。

十裏秦淮兩岸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場所,東晉時期,很多大家族所居住的烏衣巷即位於河畔,大書法家王羲之父子也居住在這裏。

《資治通鑒》記載:“梁都之時,戶二十八萬。”說明梁代時期有居民居住在十裏秦淮兩岸。

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商品按種類分別由官府建立店肆。大市還備置管理機構,征商稅1/10,成為朝廷財政的主要收入。士人經商免交商稅,這一規定使南朝士人經商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