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帝劉義符在華林園親自開店沽賣;齊東昏侯蕭寶卷設立市場,令做官者沽酒賣肉。宋孝武帝的幾個兒子都會做生意。在他們的帶動下,買賣風四起,各地官吏競相投入,大做買賣。
來此通商的、交流文化的還有很多外國人,秦淮河麵經常停靠數以萬計的船舶,國內外貿易交往十分繁盛。這些外國商人,來自林邑、扶南、獅子國、天竺、波斯、大秦、日本等國和地區。
六朝時期,十裏秦淮沿岸設有柵障,南北兩岸行人靠渡船或浮航來往兩岸。十裏秦淮成為六朝時商業最繁榮的地方。
六朝時期,十裏秦淮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朱雀門北至宮城宣陽門2500多米長的苑路,筆直無礙,綠樹成蔭。
範蠡修建的越城、三國時期修建的丹陽郡城、東晉宰相辦公地東府城,坐落在淮水南北。
南京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及長幹寺、道場寺,東西相望,還有東晉王謝大家族居住的烏衣巷,364年修建的號稱“三絕”的瓦官寺,梁代修建的高達55米的瓦官閣以及杏花村等也沿線坐落於秦淮兩岸。
如此眾多的六朝名勝,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如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杜牧、羅隱。這些文人雅士絡繹不絕地來秦淮遊曆,懷古探幽,借景抒情,寫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世代流傳。
南宋時期,十裏秦淮沿岸重建和新建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築,秦淮河進入了新的覽勝佳境,名士陸遊、楊萬裏、辛棄疾、李清照等來此遊曆,也寫下了許多歌頌秦淮的詩詞名篇。
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勝景的鼎盛時期。
明代,秦淮河沿岸是南京手工業和商業的重要集中地。有3個“織錦坊”在鎮淮橋附近。手工作坊多集中在鎮淮橋、新橋至三山街這一地域,如氈匠坊、銅作坊、鐵作坊、銀作坊、顏料坊、弓匠坊、箭匠坊、鞍轡坊等。
進行商業活動的“廊”,有糖坊廊、綢緞廊、書鋪廊、氈貨廊、估衣廊、裱畫廊以及絲市、米市、油市、花市、牛市、驢子市等。
明代時期,王公貴戚、達官顯宦以及豪商巨富的府邸,大都分布在十裏秦淮兩岸。秦淮河畔舞榭歌台,瓊樓玉宇。明代最著名的是秦淮春燈畫船,素有“秦淮燈船甲天下”之譽。
清代初期的《板橋雜記》描繪道:
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裏珠簾。
盛夏之夜,秦淮河裏畫舫淩波,燈船穿梭,美輪美奐。
清代時期,隨著貢院科舉開科,萬名舉子雲集十裏秦淮,為這盛事服務的書肆、客棧、茶社大量應運而生,商鋪林立,並形成各種特色街道。夫子廟一帶成了江南人文薈萃之地。十裏秦淮成為遊覽勝地。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下江南,都到過秦淮河,乾隆曾禦筆為瞻園題寫“瞻園”匾額。十裏秦淮繁盛景況達到了高潮。
[旁注]
《資治通鑒》 簡稱“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北宋時期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公元前403年寫起,至五代的後周氏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曆史。
士人 我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是古代才有的一種特殊身份。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周旋於道與王之間。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
郡 我國古代行政區域,始見於戰國時期。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隋唐時期廢郡製,縣上麵設州,縣直接歸州管理。武則天時曾改州為郡,後又恢複。
宰相 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的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本義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遼代時始為正式官名。
詞 一種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至宋代,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織錦 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工藝織出圖案的織物。我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久遠,早在殷商時期就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
[閱讀鏈接]
十裏秦淮之稱始於何時,史籍沒有確切的記載,最有可能是在南唐之後,大致形成於宋代,明清時期延續。
宋代人馬之純在一首詩中首次寫道:“城中那有大川行,唯有秦淮入帝城。十裏牙檣並錦纜。萬家碧瓦與朱甍。船多直使水無路,人閹不容波作聲。流到石頭方好去,望中渺渺與雲平。”
明末清初時,“十裏秦淮“方才出現在一些詩文中,清代詩人王士禎的《秦淮雜詩十四首》寫道:“十裏清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