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2
依水而建的秦淮河房
河房也叫“河廳”,意即河兩邊的房屋,特指南京秦淮河畔依水而建的房子。
清代作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很多關於河房的描述。曆史小說《白門柳》也多次提到南京秦淮河畔的河房,如餘家河房、桃葉河房等。
內秦淮河河房集中在內秦淮河兩岸,是非常珍貴的曆史文化遺存。
史料記載:
秦淮河房,夾淮水而居,綠窗朱戶,兩岸交輝。夏月水漫,畫船簫鼓,遊興至夜,為天下麗觀。
秦淮河房的風格是隨著曆史的發展慢慢形成的,秦淮河房的建造最早可以追溯至孫吳時期。當時,吳的國君孫權在南京定都,並在秦淮河一帶修建都城,秦淮河兩岸也就出現了河房。
隨著商業的發展,兩岸逐漸繁華,旖旎風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騷客、達官貴人的目光。吳代之後,一些有錢人也開始到秦淮河兩岸修建河房居住,比如東晉時期的王導、謝安等豪門大族就在烏衣巷附近臨河修建宅院。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帶更是商賈雲集。因為用作考試用的貢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數萬考生湧進南京,於是在貢院周邊誕生了一大批書肆、客棧、茶樓,王公貴族、達官顯宦紛紛在此蓋樓建宅,秦淮河房越發繁華起來。
秦淮河河房的建築風格和南京古民居房的建築風格一致,有“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格扇窗”的特點。
秦淮河河房的牆體主要都是清水磚牆,這和徽州建築的粉牆黛瓦有著明顯的不同。清水磚牆用料考究,加工精湛,運用材料的天然色彩、質感,產生落落大方的優美效果,又暗示主人的富足,而在細節上也非常考究。
秦淮的河房伸入水中,下麵立著木樁或者石構件,上麵築軒、亭、閣、台。前門臨街,後麵臨水,大多二進,或者三進,正房對河開大窗,臨水的一進向河麵挑出,淩波而立。
內秦淮河房與街巷、水體的平麵布局的基本關係是:建築一麵直接臨水,建築與水體無建築相隔,另一麵臨街巷。
這種平麵布局,街巷和河道都是公共交通空間,但由於建築直接臨河,因此建築與河道之間的河埠則為私人空間。另外,建築與景觀最為接近,視野開闊,景色美不勝收。
秦淮河房平麵布局有徽派建築的特色,但又與徽派建築有很大的區別。傳統徽州民居單體建築平麵結構是高牆圍合的方形封閉空間,空間結構模式一般是前為正廳、後為內室,正廳前後均有天井。
平麵布局以堂屋為中軸線左右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
秦淮河房單體建築平麵結構雖然也是高牆圍合的方形封閉空間,但其空間模式是前為內室,後為正廳。正廳麵河開大窗,有的設有軒、亭、台等。
明代時期,上浮橋邊,有明初豫國公俞通海建設的百貓坊,百貓坊沿河岸修砌,精致而整齊。
《古裏秦淮地名源》記載:“上浮橋位於升州路大彩霞街南端,雙塘路口,建於明初。”
秦淮武定橋南有蔡弁河房,堂閣精美,中間排列的盆花茂盛。武定橋以東,河房逐漸密集,北岸有王氏、梅氏河房。河房建築堅固壯觀,其上多有匾額和楹聯,且多為達官貴人題寫。
文德橋下有中山王徐府河房,壯麗無比。初建時,日夜趕工,種樹移石,建築速度很快,亭、台、閣、園皆具,而且不止一處。
過了學宮,兩岸河房逐漸多了起來。每當鄉試之年, 四方應試者雲集於金陵,河房也熱鬧起來。
過貢院,秦淮河南岸有齊王修建的河房,路邊垂柳成蔭,最適宜消夏。桃葉渡是十裏秦淮著名的古渡口,浪漫風情的象征。從六朝時期至明清時期,桃葉渡都是繁華的代名詞,這裏河房林立。
桃葉渡河房多是達官貴人的河房。東晉以來,桃葉渡一帶就是達官貴人的住宅區。
《秦淮文物史跡錄》記載:“明代都城北遷之後,桃葉渡成為達官貴人的遊樂鬧市。”
桃葉渡畔玉壺坊,原名“禦河房”,曾是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時在此觀看燈船的水榭。那個時候小船往來如梭,喧歌達旦,徹夜不歇。
淮清橋南岸的河房,廣軒巍閣,宏麗壯觀。東水關兩側有丁郎中河房、黃戶部河房等。此外,大中橋一側有南和伯河房。複成橋及珍珠橋一帶,則河房稀少。
清代時期,秦淮河房建築承襲明代型製,有所建樹,但規模不大。
糖坊廊河房建於清代中晚期,是清代秦淮河房的代表,曆史文化價值很大。糖坊廊位於南京城南中華門內鎮淮橋西北,東南起自中華路,西北接長樂街,原名叫“滅街”,後為“篾街”,再後來,因設糖作坊,而且街道兩旁建立官廊於此,故而得名。
據《南京文物誌》記載:
糖坊廊61號陶宅,建築平麵呈菱形,有跑馬樓兩進,中間為內天井,後麵河廳一進,為清代中晚期建築風格。
跑馬樓簷下欄板雕刻十分精美,多為戲曲圖案,現保存完好,高大的封火山牆,在秦淮河畔尤顯突出。
糖坊廊後麵河廳一進臨水,總麵積約600平方米。跑馬樓東南西北麵簷下各分布3塊雕花欄板,欄板上完整地再現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場景。
樓下12扇花隔門的上半部,則刻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圖案,以及麒麟、仙鶴、鳳凰、猴子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動物,圖案雕刻逼真,而且個個不重樣。
[旁注]
書肆 我國古代書店的稱號。書肆一詞,最早始於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書經籍鋪等名稱。它即刻書又賣書。這些名號,除統稱書肆外,宋代以後統稱為“書坊”。
馬頭牆 又稱“風火牆”、“防火牆”等,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麵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
徽州建築 我國古建築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天井 四麵有房屋、三麵有房屋,另一麵有圍牆或兩麵有房屋,另兩麵有圍牆時中間的空地。一般為單進或多進房屋中前後正間中,兩邊為廂房包圍,寬與正間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因麵積較小,光線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因此稱之為“天井”。
鄉試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期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8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中者方能應府試。元代在行省舉行。明清兩代定為每3年一次舉行一次。考過者,進入更高一級考試。
戶部 我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起源於周代官製中的的地官。戶部的長官稱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戶部尚書主要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