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2(2 / 3)

[閱讀鏈接]

明代水師名將俞通海和兩個弟弟俞通江、俞通淵,對水十分熟悉。三兄弟對首領朱元璋忠心耿耿,加之武藝高強,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

朝裏有人嫉妒俞家三兄弟的功勞。因為俞和魚同音,朝裏妒忌之人便向朱元璋提起“俞通江海”,暗指俞家兄弟有朝一日可能造反。

朱元璋有所懼怕,他找來謀士劉伯溫商量對策。在劉伯溫的建議下,朱元璋下令在俞家住宅前建造起一個石坊,上麵刻了100隻貓,百貓坊正對俞家大門,以此來破除俞家凝結的王氣。

這就是明清時期百貓坊的來曆。

曆史悠久的秦淮古橋

文德橋自古以來就是夫子廟地區秦淮南北兩岸的咽喉要道,它與夫子廟相連,曆史悠久。橋西毗鄰來燕橋,橋東麵有文源等五座橋。

“五橋綿亙如遊龍”,展現了秦淮曆史悠久的古橋文化。

六朝時期,文德橋所處的河麵寬闊,建有浮橋,唐代開始建造木橋,隨著朝代更迭,至1585年建成了石墩木架橋。

文德橋與大成門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緊相連,如飛虹跨在水池之上,橋體在照壁和奎星閣以及得月樓的輝映下,古樸壯觀,光彩照人。

文德橋一名的來曆,有人認為是為紀念孔子而命名的,實際上文德橋一名來自《詩經·大雅·江漢》中的一句詩:“矢其文德,恰此四國。”

主要是文以載德,取“文章道德聖人地”、“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文德橋畔兩岸人家,懸樁拓架建成河房水閣,雕梁畫棟,南北掩映。橋的四周春燈畫舫集結在一起,簫鼓十裏可聞。夜晚人們在這裏乘涼,看明月,觀橋賞月別有一番情趣。

相傳,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夜晚,文德橋處有一奇景:天上滿圓月,在橋頭俯視,隻見水中左右各映有半邊月亮,這就是“文德橋上半邊月”的奇觀。

這時,人站在橋正中月光下看不見身影時,但見月亮一邊一半,因月很快橫過文德橋,所以可以觀看的時間很短。看時一定要平看,以橋影為準,不能太伸頭。由於文德橋橋身略偏,所以,所見半邊月一半稍大,一半稍小。

這個奇觀曾吸引無數遊人來此觀賞。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客居南京時,曾漫步來到文德橋,見到了文德橋半邊月奇景,賦詩道:

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

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

九龍橋始建於明代初期,因原與通濟門毗連,又稱“通濟橋”,長98米,寬13米。九龍橋有5拱,5拱分別坐落在4個棱形分水橋墩上,很是壯觀。

在晴日下,五拱大石橋如長虹臥波,曾有人賦詩寫道:

玉石爍熠駕九龍,長虹如帶偃晴波。

明太祖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城時,即著手建造此橋。由於這個地方位於內外秦淮交界處,水流湍急,橋一直沒有建造成功,特別是在建造中間大拱時,常從橋下水中噴出一股毒氣,使人無法靠近。

朱元璋知道情況後,在一天下午來到這裏查看。查看之中,突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在閃電霹靂中,河中突然竄出一條青龍在追逐一股黑煙,接著從半空中落下一物掉入河中。

片刻後,雨過天晴,朱元璋命令人打撈落水之物,結果撈出一塊大石頭,上麵刻著“辟邪石”。

朱元璋手下謀臣劉伯溫建議將此石壓載在橋身大拱內,這樣可保這座橋及水關萬世無恙。

朱元璋命令照這個建議處理。

橋很快修完了,由於有了這段插曲,就將這座橋取名為“九龍橋”。另外,在附近蓋了一座“懷龍廟”,以作為對這件奇事的紀念。

武定橋原名“嘉瑞浮橋”,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這座橋恰好在王府後,因此命名“武寧橋”,後改名“武定橋”。著名的舟子洲位於武定橋的東側。

史書記載,自513年以來,朱雀門東北麵的淮水常漲水,舟行當時建康宮的太廟灣,於是稱為“舟子洲”。武定橋東麵,還有六朝時秦淮聞名的“二十四航”中的驃騎航。

武定橋畔也是顯貴府邸集中的地方,也是繁華的名勝和商業之區,景色如畫,夜晚月色尤為誘人。很多文人騷客來此賞月觀景,思古幽情,留下了不少詩篇。

明代詩人寫道:

秋風又到秣陵關,獨客窮途尚未還。

武定橋上新月上,朦朧遙望紫金山。

明代末期詩人顧夢遊在《秦淮夕泛》中寫道:

落日淡生煙,明影碧天。

人來花檻裏,出板橋邊。

楊柳風千樹,歌月一船。

新橋與武定橋對稱,是分別坐落在城東和城西內秦淮河上的千年古橋,新橋四周街巷如蜘蛛網密布,四通八達,是城西南隅交通的要衝。

這裏人煙稠密,集慶路、釣魚台、船板巷、中山南路皆與之相連,一向為繁華之地。

南宋時期著名詩人楊萬裏在沐春拂垂柳過新橋時作《過秦淮》寫道:

曉過新橋啟轎窗,要看春雨弄春光。

東風作急驚時眼,攪亂垂楊兩岸黃。

新橋本名“萬歲橋”,因明代橋西有浙江按察使李熙居住,李熙人稱“飲虹先生”,因此,這座橋又名“飲虹橋”。

《金陵古今圖考》記載,這座橋出現於隋代,宋代屢次修建,故名“新橋”。新橋淨長22米,寬20米,三石拱。南宋時期,留守史正誌重修此橋時,還在橋上蓋了幾十間高大的房屋,即是秦淮有名的橋棚,新橋顯得十分壯觀。

新橋自古就是南京有名的魚市,《建康誌》記載:

魚市當東市、西市、鳳台、鷺洲四方之會,今新橋十字街口即其地。

由於新橋附件商鋪林立,而且又是數萬工匠、居民、漁民居住之地,故市場繁榮。這裏還是名勝官署集中之地,橋西南麵有鳳凰台、保寧寺、杏花村、瓦官寺等建築。

新橋還是送親友的地方,唐代岑嘉州寫的萬歲橋送別詩寫道:

南行直入鷓鴣群,萬歲橋邊一送君。

聞道望鄉聽不得,梅花暗落嶺頭雲。

七橋甕又叫“七甕橋”和“上方橋”,因橋有七甕而名,為明初所造。橋長約100米,寬10多米,均取花崗岩和石灰岩為材,以糯米汁、桐油和石灰等黏結物、岩石磚縱連相扣砌置而成。由於石磚相扣嚴密,能有效抵消承載四方壓力。

七橋甕的七甕排列整齊,分水橋墩成棱船形,兩邊各超出橋麵數米。

兩頭各鐫以巨石雕琢的螭首龍身塑像,塑像神態各異,皆注視著河水,無畏地迎接洪水地衝擊,有百折不撓、直前不屈的神情。每一“龍舟”都肩挑兩拱,拱拱相連,結成一個整體。

整座橋梁仿佛坐落在6條人麵龍舟上,在淮水中前進,活靈活現,很是壯觀。為增強橋體抗禦洪水能力,設計成七甕和這種獨特的分水橋墩,不僅能減輕水對橋墩的衝擊,而且端麗美觀,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