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2(3 / 3)

在橋拱上方兩側,各有16隻青麵獠牙、怒目猙獰的橋翼,猶如古代殿宇飛簷上的獸吻,使石橋顯得格外威風凜凜,堅固雄偉。

七橋甕是控製南北東西的要塞,這是明代初期造成這座橋道的原因。

橋下秦淮水如巨蟒,從西南蜿蜒而至,河畔村莊錯落,兩岸是萬頃良田沃野,“屈曲秦淮濟萬家”之稱名副其實。這裏任何時刻的風光景色,都能引起人們的深思遐想,畫意詩情。

鎮淮橋位於中華門城裏,跨內秦淮河南段,又名“南門橋”和“聚寶橋”。

鎮淮橋始由五代十國時期楊吳興建,為南唐禦街直達南門外長幹裏必經之道,與南唐正宮宮門、虹橋、南門皆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宋代時曾多次重建,

1169年留守史正誌重建鎮淮橋時,加寬3米多;1256年留守馬光祖重修;兩年後毀於火,又重建。因其位置重要,曆代官府皆曾修繕。

鎮淮橋原是木橋,後改為3孔石拱橋。改後的鎮淮橋為花崗石雕鑿石欄,古樸莊重。兩側花木蓊鬱,橋側燈彩裝飾,夜晚流光溢彩。

朱雀橋原址在今鎮淮橋處。三國孫吳時期稱“南津橋”,南朝時期稱“朱雀航”、“朱雀橋”,後又稱“南航”、“大航”、“南門橋”。

336年重建朱雀航,正對朱雀門。

378年,東晉時期宰相謝安置重樓和二銅雀於橋上,以朱雀觀名之。

朱雀航在“二十四航”中規模最大,橋寬近20米,長近90米,是溝通南岸和北岸的主要通道。

自唐代以後,眾多文人騷客紛至遝來,抒發懷古之情。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中的“朱雀橋邊野草花”詩句,使朱雀橋名聲大噪,成為一座曆史名橋。

賽虹橋又叫“賽公橋”、“賽工橋”,位於南京城西南集慶門外長虹南路上,是外秦淮與南河交彙處丁字路口上的一座古老的石橋。

關於賽工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修築外郭城時,規定由內閣工部和應天府分段負責。應天府負責的工程竣工後,工程的費用沒有用完,就用剩下的錢在馴象門城壕南河上造了一座橋,取名“賽公橋”,意即賽過工部的橋。

至於叫“賽公橋”,有這樣一個說法,當年江南首富沈萬三幫助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完內城南部1/3段城牆和一半外郭城牆後,還有外郭城壕上幾座橋沒有修好。但期限已經臨近,沈家的兒媳婦為免遭受牽扯,勸誡沈萬三一定要保證質量,防止官家驗收時找麻煩。

她用私房錢雇傭一批精裝的工人,將工人分成兩班,晝夜不停地趕建,最終在時間和質量上都超過了沈萬三造的橋,因此給建造的橋取名“賽公橋”。

賽虹橋所處的地區,自六朝以來的1700多年中,經曆了繁華和蕭條。東晉時期,賽虹橋一帶是官辦燒製磚瓦陶器的工場,名叫“南陶所”。

明弘治年間,應天府知府吳雄捐資重建賽虹橋,將其建成三拱石橋,從此賽虹橋成為南北通行的要道,行人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商賈橋上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

1529年,上元知縣程三省在賽虹橋側修築了99間預備倉儲糧。

1604年,南雍禦史中丞餘大成在賽虹橋畔建竹西書院,給賽虹橋地區增添了文化品位。

清代康熙年間,江寧府重新擴建賽虹橋。擴建後的賽虹橋橋體寬50多米,分水橋墩長60米,橋洞拱券高近9米,是當時少見的三拱大石橋。

長幹橋位於中華門外,跨外秦淮河。長幹橋始建於南唐時期,為南唐時期宮禦街直達城外長幹裏的必經之道。南宋鹹淳年間,戶部尚書馬光祖重建,更名“長安橋”,為五拱大石橋。

明代初期複建,又名“聚寶橋”。清代曆次修繕。

古長幹橋是秦淮水陸碼頭交會之處,前臨古長幹裏、長幹寺塔、雨花台,後倚南門、鎮淮橋。

《吳都賦》寫道:“橫塘查下,邑屋隆誇。長幹延屬,飛甍舛互。”

古長幹裏是南京古城的交通、商業、佛教聚居之地,曆來為古城繁盛之區,沿河風景如畫。長幹橋邊柳樹成行,綠蔭成片,明代初期朱元璋大臣劉伯溫有詩寫道:

長幹橋邊楊柳枝,千條萬條鬱金絲。

長幹橋畔柳蔭濃,來往煙波送夕陽。

修繕後的長幹橋成為如畫美景中的畫中之畫。

[旁注]

簫 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蕭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青龍 我國古代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之一。以五行論,東為青色,故青龍為東方之神,又稱“蒼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傳說青龍身似長蛇,有麒麟首、鯉魚尾、麵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獸吻 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漢代稱“鴟吻”,為尾部翹卷的魚形,從元代開始鴟吻逐漸演變為龍吻,即以龍頭裝飾,張牙舞爪,咬住正脊,又稱“吞脊龍”,為了防止龍吻“擅離職守”,逃歸東海,又在龍頭上插一把劍,死死地將其鎮於屋脊之上。

留守 我國古代官名。隋唐時期,皇帝出巡或親征時指定親王或大臣留守京城,處理政事,稱“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設“留守”,以地方行政長官兼任,總理軍民、錢穀、守衛事務。清代於盛京設將軍,相當於曆代之陪京留守,但已不用留守之名。

工部 我國古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部門,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一,長官叫“工部尚書”,曾稱“大司空”等。

禦史 我國古代一種官名,自秦代開始,禦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這個官職一直延續至清代。實際上,禦史不但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的失職和不法行為,同時也負責保管朝廷的檔案文件。

戶部尚書 我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級長官,設置於漢代,唐代時正式稱為“戶部尚書”。戶部尚書主要掌管國家經濟,包括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有關財政方麵的事務。

[閱讀鏈接]

據說,文德橋上半邊月奇觀與大詩人李白有關。李白晚年經常來秦淮地區,秦淮地區到處都留有他的蹤跡。

一次,李白來到文德橋旁邊的酒樓上喝酒,這一天恰好是農曆十一月十五,李白一邊賞月喝酒,一邊吟詩作賦。

明月的迷人清輝和秀麗如畫的秦淮河,讓多情的李白夜不能寐,它趁著酒興來到文德橋上觀賞夜景。之間河麵清如明鏡,李白扶著橋欄下望,忽然發現月亮掉在水裏了,水波一動,皓月上就添上了幾道黑影。

李白酒意朦朧,見月亮給弄髒了,急的連靴子都顧不上脫,就張開雙臂跳下橋去撈月亮。月亮被震成了兩半,左右各有一半。從此,每到農曆十一月十五夜,文德橋下左右各有半邊月,李白喝酒的酒樓也因此命名為“得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