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4
富有人文情懷的鳳凰台
秦淮鳳台山在集慶門附近,位於中華門內西南角,因鳳凰台在此而得名。鳳台山地勢高亢,為睹“大江前繞,鷺洲中分”最佳的地方。
唐朝詩人李白曾來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吟唱的詩篇《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唐五代十國時楊吳築城時,山勢被切斷,鳳凰台被圍在城內,但仍有前臨城墉,後俯淮水之勢,縱橫仍有5000米左右。直至明初築城,由於城垣高崇,“大江前繞,鷺洲中分”之勢,為城垣所掩。
鳳凰是傳說中的瑞鳥,雄鳥叫“鳳”,雌鳥叫“凰”,與龍、麟、龜合稱為“四靈”,是圖騰崇拜的對象。在《詩經·大雅》中有“鳳凰於飛,翔翔其羽”的記載。《說文解字》記載:“鳳凰,神鳥也……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
我國自古將它視為吉祥的象征。
相傳439年,有3隻羽毛披錦、絢麗明亮、形如孔雀的罕見大鳥,從雲間降落下,飛翔在秦淮花露崗高處林間,優美的鳴音又招徠了百鳥齊齊朝鳳。當時觀看者如潮水一樣。
南京古城一時間眾口一詞,稱是鳳凰降臨,這是王朝興盛的象征,於是便在高崗上修建了鳳凰台,供人觀覽大江望鳳凰。
花露崗從此又名“鳳台山”,並築起了鳳凰亭,這裏原人口稠密的永昌裏改名“鳳凰裏”,鳳凰飛來之地名稱“來鳳街”、“鳳遊寺”等。
大詩人李白對秦淮地區情有獨鍾,從25歲起7次來金陵,每到金陵必遊遍秦淮,留下了70餘首膾炙人口的傑作,是著名詩人中寫金陵詩作最多者。這一首《登金陵鳳凰台》,讓鳳凰台聲名更為人所知。
詩寫道: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的前兩句道出鳳凰遊的傳說,連用了3個“鳳”字,不僅不感重複,反使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來遊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六朝繁華一去不複返,大江永遠奔流,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三四句是“鳳去台空”的進一步發揮,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孫吳昔日繁華的宮廷已荒蕪,東晉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入墳塋,那一時的顯赫,在曆史上隻留下了古丘!接著詩人將目光投向那不盡的江水。
李白把江水中若隱若現的三山景象寫得雄渾巧妙。這兩句詩氣象萬千,景色壯麗,對仗工整,獨具魅力。李白從六朝帝都看到唐都城長安,最後兩句寄寓著深意,觸景生愁,意寓言外。
這首詩意到其間,天然成韻,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寫出了自己獨特感受,將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詩人心境交織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愛國情懷,意旨尤深遠。
除了李白來到鳳凰台並作詩讚美之外,還有很多名家詩人多來登臨,也寫下不少感景感物的詩篇。
宋代詩人楊萬裏登臨鳳凰台,並作詩《登鳳凰台》寫道:
千年百尺鳳凰台,送盡潮回鳳不回。
白鷺北頭江草合,烏衣西麵杏花開。
龍盤虎踞山川在,古往今來鼓角哀。
隻有謫仙留句處,春風掌管拂蛛媒。
詩中景色佳句與曆史景點頻出,十分耐人尋味,令人百讀不厭。
元代薩都剌登臨後也作有《鳳凰台懷古》詩:
鳳凰一去不複返,竹實桐花空滿庭。
暮雨樓台連野寺,天外三山楚樹青。
又作《酹江月》寫道:
聲斷玉簫明月底,台上鳳凰飛去。
天外三山,洲邊一鷺,李白題詩處。
錦袍安在?淋漓醉墨飛雨。
遙憶王謝功名,人間富貴,散草頭朝露……
明代作家吳承恩將鳳凰台描繪成龍盤虎踞圍抱、梅花簇擁的錦香台。詩寫道:
梅花融雪麗香台,遷旅憑高錦席開。
山水四圍龍虎抱,雲霞五彩鳳凰來。
鳳凰台周圍是佛家建寺的寶地,如建造有宋代著名保寧寺和鳳遊寺。保寧寺始建於東晉時期,南齊時期稱“白塔寺”,唐代改稱“長慶寺”,南唐時期又改“奉先寺”。
鳳遊寺建於明萬曆年間,還建有鳳凰台寺及亭閣4座,規模較宏偉,延至清代,僅留下鳳遊寺、鳳凰街等一批鳳凰地名。
鳳凰台是秦淮地區獨特的古跡,曆代多修葺,明嘉靖時在遺址上重建鳳凰台,還種了不少優良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