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4(2 / 3)

由於鳳凰台的聲名遠播,因此,明清時期“鳳台秋月”、“鳳台三山”均被收入金陵“四十八景”中。清代雍正時期又重修了鳳凰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登鳳凰台,還寫了首律詩。

[旁注]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稱謂出自《新五代史》。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5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10個地方政權。

《詩經》 又稱《詩三百》,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陝西和甘肅東部,北至河北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

《說文解字》 簡稱《說文》,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作者是東漢時期的文字學家許慎。他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540部又據形係聯歸並為14大類,字典正文就按這14大類分為14篇,卷末敘目別為一篇,全書共有15篇。

律詩 我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共有4聯。

[閱讀鏈接]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拿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台》和崔顥的《黃鶴樓》作比較。

《登金陵鳳凰台》和《黃鶴樓》各臻勝境。

黃鶴樓聳立蛇山之首,可以俯瞰大江東去,造成浩瀚飛動的氣勢。鳳凰台尊踞城西花露崗高處,高曠臨空,也可以俯瞰大江東去,氣勢也是浩渺飛動。

另外,鳳凰台和黃鶴樓的遠景也大致相同:你有漢陽樹,我有曆陽樹;你有鸚鵡洲,我有白鷺洲,可以說旗鼓相當。還有,鳳凰台和黃鶴樓的來曆,都充滿了神話色彩。

文化深厚的古瓦官寺

瓦官寺始建於364年,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南京秦淮地區一座極負盛名的千年古刹。

317年,中華門內西南花露崗地是一處官營的陶器作坊。

363年晉哀帝對遊方僧人慧力等無棲身之地不安,下詔將瓦官寺窯地賜給沙門。

《建康實錄》記載:

晉哀帝興寧二年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窯處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

當時民間稱呼陶官為“瓦官”,故稱此名。

南代佛教典籍《梁高僧傳》記載:“釋慧力,未知何許人。晉永和中,來遊京師,常乞蔬食,苦行頭陀修福。至晉興寧中,啟乞陶處為瓦官寺。”

也就是說,當時慧力法師奏請皇帝,在陶官舊地上建寺廟,古寺也因此得名。

瓦官寺名的來曆,在《金陵誌》中還有一神奇的記載:西晉時這裏長出了兩朵青蓮,人們很奇怪,便掘之,挖出一瓦棺。棺內有一圓寂多年的老僧,蓮花是從僧人舌下長出的。

人們驚奇紛傳,史上便留下了“陸地坐蓮”傳說,寺院由此得名。

僧人慧力於營建期間,從上書朝廷至籌募建寺款項,日思夜謀,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辛苦。該寺建成時,寺僧向京城士人募捐,士人最多捐助10萬,東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承諾捐錢百萬。

清代詩人羅聘有詩寫道:

當年陶所問斜曛,六代人文化暮雲。

壁畫維摩錢百萬,眼中誰是顧將軍?

370年,篤信佛教的簡文帝繼位,他大力支持高僧竺法汰擴建了瓦官寺,使寺院名聲大振,僧人門徒大增。

瓦官寺還有大雕塑家戴逵和戴頤父子的作品,作品為寺雕鑄的5尊銅佛維摩詰像,稱“白玉如來”。

東晉義熙年間,寺內供有斯裏蘭卡所獻的一尊玉佛,高1.4米,玉色純潤,形製殊絕,當時的人將玉佛和顧愷之的維摩詰畫、戴逵和戴頤父子的佛像稱為“瓦官寺三絕”。

《南史·師子國傳》記載:

晉義熙初,始遣使獻玉像,經十載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製殊特,殆非人工。此像曆晉、宋在瓦官寺。

戴逵,譙國人,博學善文,會彈琴,會書法,善畫山水、佛像,精於雕塑。戴逵終身隱居而沒有出來做官。他用其自己所創造的幹漆夾苧法為瓦官寺塑造了5尊佛像。

5尊佛,即中央毗盧佛如來,東方阿閃,南方寶生,西方彌陀,北方五佛。五佛相背環坐於圓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