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4(3 / 3)

顧愷之小字虎頭,東晉時期晉陵人,博學多才,善於書法,也擅長詩賦,還精於繪畫,尤其善畫人物、佛像、神仙等。

顧愷之與劉宋陸探微、蕭梁張僧繇,並稱“東晉、南朝三大畫家”。顧愷之所畫的人物,特別注重點睛傳神,曾說“四體妍媸,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維摩詰與佛祖釋迦牟尼生活在同時期,是一位很有辯才的居士。《維摩詰經》所講述的是維摩詰生病了,釋迦牟尼派十大弟子,以及彌勒佛等前往詢問。

維摩詰以清瘦的病軀、玄妙的辯才、鮮美的衣食、奢靡的生活以及種種外在內在特點,激起了魏晉六朝士人無限的愛慕和崇拜。顧愷之的維摩詰畫就是表現了維摩詰的這種“清贏示病之容”。

瓦官寺院一直香火旺盛,信徒眾多,南朝初期,已發展成擁有上千眾僧的大寺,又經南朝多次擴建修繕,不僅為金陵佛寺中著名的寺廟,以瓦官寺為依托而形成的定期廟會,也是江南最早、最大的廟市。

有商人在瓦官寺設無遮齋,齋會上還有眾多的精彩奇妙的雜技表演,吸引著各地遊客和信徒前來,人流如潮,在江東一帶負有盛名。

蕭梁時又在瓦官寺旁邊建造了壯麗雄觀的瓦官閣,是登高眺望金陵和江景的勝地。

瓦官寺由於軒蓋盈衢,觀矚往還,聞名遐邇,引得很多文人雅士來此遊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大詩人杜甫來金陵,遊覽瓦官寺見到顧愷之的曠世傑作維摩像時,寫下了“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渺茫。虎頭金栗庵,神妙獨難忘”詩句。

“金粟如來”是維摩吉居士的別名。為紀念杜甫,金陵人把這小巷叫做“金粟巷”,又建起了金粟庵。

李白來到瓦官寺,有感寫下一首《橫江詞》,詩中寫道:“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這是李白在安徽天門山看到長江湧起的大浪,不由得想起了秦淮的瓦官寺廟,遂對瓦官寺建築和大江的描繪,反映了瓦官閣的高大壯觀。

史籍記載,瓦官閣高200餘尺,登臨可俯眺全城。李白曾詩寫道:

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

鍾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兩廊振法鼓,四角吹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竹。

從詩中可窺見瓦官寺建築的宏偉,占地寬闊。

五代楊吳時,瓦官寺院改名吳興寺,937年易名“舁元寺”,瓦官閣也改名“舁元閣”。後毀於戰火。

1591年,眾僧再建寺院,由狀元焦宏起名“鳳遊寺”,明代作家王世貞寫了碑文,並題詩《重創瓦官閣》。

清代初期戲曲作家孔尚任的《等瓦官寺青蓮閣》、詩人吳梅村的《滿江紅》、詩人餘賓碩的《瓦官寺》等。

[旁注]

《建康實錄》 一部圍繞著建康,即南京這個都城所編撰的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史實及軼事的史書。全書20卷。《建康實錄》雖作於《三國誌》、晉、宋、齊、梁、陳代各書及《南史》之後,但保存著某些正史不載的史實和軼事。

《南史》 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曆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420年,止於589年,記述南朝170年的曆史。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唐代時廟會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

孔尚任 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清代初期詩人、戲曲作家。戲曲代表作是《桃花扇》,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閱讀鏈接]

在建造瓦官寺時,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卻慷慨地認捐100萬錢。

寺廟一天天建起來,但顧愷之的錢卻一分也沒捐過來。

寺裏僧人急了,問顧愷之怎麼辦?

顧愷之說“沒關係,你們照建,留給我一麵白牆就好。”

牆休好後,顧愷之每天都在裏麵作畫,閉門創作一個多月,畫了一幅病容蔫蔫的“維摩詰像”,畫作大體完成,隻差眼珠沒點。

就在準備點睛當天,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寺門,讓民眾參觀,並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10萬,第二天50000,第三天隨意樂捐。

第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湧入瓦官寺。顧愷之當眾起筆點睛,說也神奇,隻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靈活現。很快,100萬的捐獻錢便湊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