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5
妙境美景的典雅瞻園
瞻園是南京曆史最久的一座園林,有600餘年的曆史,以北宋時期文學家蘇東坡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
瞻園位於秦淮夫子廟西側,麵積約20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幾十餘處。
布局典雅精致,美妙多姿,有宏偉壯觀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群,陡峭峻拔的假山,聞名遐邇的北宋時期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樓榭亭台,完美呈現出一幅深院回廊,奇峰疊嶂,小橋流水,四季花香的美麗畫卷。
瞻園蘊藏著幾百年深厚的文化內涵。瞻園始建於明代初期,原是中山王徐達的西花園,被稱為“魏公麗宅之西園”,因與位於集慶路鳴羊街原“鳳台園”之稱的“西園”相混,才將其易名為“西圃”。
清代嘉慶《江寧府誌》記載:“魏國公第中西圃。蓋出中門之外,西穿二門為堂,堂後為。當賜第初,皆織室……”可見,這個時候,瞻園空地還沒有成園。
明正德年間,徐達的七世孫太子太保徐鵬舉將其修成園圃。明萬曆中葉,九世孫嗣國公徐維誌大興土木,因山築基,流引為沼,建堂造亭,挖池疊山,“購四方奇石”,自此,瞻園以石勝,成為瞻園的主要特色。
瞻園園內計有:伏虎、仙姑、明通、垂雲諸石洞;有友鬆、倚雲、長生、卷石、淩雲諸石峰;還有石坡、梅花塢、抱石軒、老樹齋、翼然亭等,集園林之勝。
1645年,瞻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清代乾隆帝巡視江南,遊覽此園,並禦題“瞻園”匾額。
實際上,瞻園之名,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之,乾隆皇帝非常喜愛瞻園的布局與建築,乾隆回京之後,命工匠於西郊長春園中仿其風格築一小園,並因其形如瞻園起名“如園”。
乾隆年間,瞻園進行了較大的整修,景觀達到全盛時期。《瞻園圖》記載:“層台累榭,甲於東南”,“仲夏尋勝跡,兩邦名士醉瞻園”。王世貞、袁枚、姚鼐等名家學士,都曾在這裏賞景飲酒,賦詩歌詠。
瞻園以山石取勝,假山為全園的主景和骨幹,全園有南、北、西3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為製高點,歲寒亭、扇麵亭隱黔在香樟、女貞等常綠喬木形成的“城市山林”中,漫步於林中曲徑或置於亭中小憩可享林泉之樂的雅趣。
南假山由絕壁、主峰、洞龕、山穀、水洞、瀑布、步石和石徑組成。置於東南的主峰近10米高,呈危崖形。臨池絕壁高7米,長10米。為減少絕壁的疊石厚度,平麵向裏凹,立麵呈龕狀,外口收小成兩墩,即起為扶壁的作用,又增加了山的深度。
輪廓處理上巧妙地用運了矮山伴高山,既增加了景深,又添加了層次,雖然主峰距靜妙堂水榭隻有22米,卻有雖近似遠之感。
為強化造景藝術效果,龕頂還懸鍾乳石,崖頂側再設一人工瀑布,整個洞龕形成懸石重重,深邃幽黝,池水纏入,宛如天然溶洞。
山前池畔、溪澗多植花草、灌木、藤蘿,以免遮擋觀賞視線。山後黑鬆成林並兼以紅楓、銀杏點綴其間,這樣既可形成古木參天的山林氣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對比與變化。
北假山為明代遺物。它以土為主體,用太湖石駁岸,以防西山下的小溪州擊後水土流失。那石頭猶從土中長出,充滿自然野趣,山留一洞口,供遊人涉足探幽。
西山上為賞景而設的兩個亭子,除南假山的“歲寒亭”外,還在原建銅亭的位置處補建了一亭,因形同折扇,故名“扇麵亭”。四周種有長青喬木,綠意濃鬱,蒼翠欲滴,環境幽雅,山林寧靜,遊人至此,仿佛步入仙境。
園中奇石“仙人石”據說是宋徽宗“花石綱”的遺物,具有湖石的瘦、皺、透、漏的特點。其他名石還有倚雲峰和童子拜觀音。
倚石峰形狀像一位懷抱嬰兒的仙女,亭亭玉立地斜倚在雲彩之上。童子拜觀音高9米有餘,玲瓏剔透,巍然屹立,形如一尊觀音菩薩。它的前方右側有一小塊石頭和它相映襯,形如觀音身邊的童子。石上還刻有明代正德年間一首七律寫道:
高插三峰水一灣,遂初園景足悅顏。
綠蔭繞屋參差樹,翠黛連雲遠近山。
石有苔蘚遺古跡,門無車馬遠塵寰。
舊時事業今尤盛,劍複歸兮壁複還。
清代名士姚鼐作有《詠鬆石歌》寫道:
昔有淮肥帝王起淩江東,金陵始建吳王宮。
蒼鬆白石傳是宋元蓄,位置乃在西園中。
是時招來天下雄,遊賞時與匹士同。
謀後紛論史述不可盡,故物矗立皆英風。
蔣山南徙新宮衛,鬆石遺在中山第……
山與水是園林不可或缺的兩個構成元素。瞻園是山石為主、水為輔的山水園林。瞻園水麵以聚為主,以分為輔,組成不同的景區。靜妙堂是全園的中心。
靜妙堂是一座麵臨水池的鴛鴦廳,小青瓦壓脊,紺青簷柱櫛比。鴛鴦廳用罩、隔扇、屏門分隔成前後兩部分,外觀明快雅淡。臨水欄杆如座檻,並置有古雅的鵝頸椅式的靠背護欄。
靜妙堂將全園分成南北兩大空間,並置有南北兩大水池。南水池緊接靜妙堂南沿,略呈葫蘆形,靠近建築一麵大而南端收小。
北水池空間比較開闊,曲折而富變化。東臨邊廊,北瀕石磯,西連石壁,南接草坪。
在靜妙堂西側,有一泓清溪溝通了南北兩大水池,使南北兩個格調鮮明的空間有聚有分,相互聯係。
南北兩池均緊傍陡峭雄崎的南北假山,更平添了山的巍峨崢嶸氣勢。廣闊明鏡的水麵與池周的山林亭榭交相輝映。池麵采用開與合的對比手法,取得“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建於水麵的雙曲橋置於北池的西北角,即可增加遊覽趣味,又在廣闊中含蓄著深幽;北池的西南角置一水澗,澗之兩岸土石結合,錯落有致,水麵有收有放,猶如天然溪流。
澗的南麵有一孔湖石橋,即為觀賞路線所需,又將水麵劃分,尤其是湖石橋與兩岸疊石渾然一體,宛如天然生成。
瞻園植物以常綠樹為主,落葉樹為輔。在廳、堂、軒、館附近,植以姿態優美、樹身高大的喬木,如靜妙堂東側有明清時期留下的女貞樹,對建築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構圖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