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院內栽有紫金錠、紅楓、臘梅、山茶、杜鵑作為陪襯,而將牡丹栽在高台之上,以突出“花中之王”的身份。
為延長花期又續栽了同科花卉芍藥,每至春季,牡丹、芍藥,花大色豔,此落彼開,次第競豔,總引得蜜蜂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其中有棵紫牡丹,名冠“絳紗籠玉”,已有百餘年曆史。
花木配置因地製宜。假山前宜多植花草、灌木、藤蘿、金銀花、薔薇,山後多栽鋪地柏、黑鬆與紅楓等常綠樹木,可以調節山石單調的色彩,增添山林質樸濃鬱的意境,池塘岸邊多插柳,伴以垂絲海棠與迎春。
春景可觀“綠柳夾紅花”,秋景可賞“殘柳懸明月”。園內有棵名貴的香櫞樹,春季銀花滿枝頭,入秋金果一串串,放入果盤置於廳軒,滿堂香氣彌漫,可謂色香皆備。
靜妙堂東側圓門旁的紫藤樹,盤根錯節,宛若蒼龍飛舞。棚架上繁花似錦,紫色小花一串串下垂,微風吹拂,香氣襲人,令人心醉。海棠院內,西府、木瓜、貼梗、海棠皆具。
園內還植了山茶、玉蘭、石榴、丁香……廳堂軒館的花幾上則有石臘紅、采子蘭、扶桑、茉莉、瓜葉菊、玫瑰、月季等花卉。
瞻園庭柱上有一副著名的楹聯,曾引起無數文人遊子的詠歎和讚美,對聯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檻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陵漢寢?
小院春回,簾卷起一庭風月,看溪邊綠樹,樹邊紅雨,此中有禹日堯天。
據說,上聯是明代初期中山王徐達當年酒後自題,他將仰慕漢武帝、唐太宗的雄才偉略之情隱含在對聯中。寫好上聯後,徐達卻苦思不得下聯,於是懸重金征求下聯。
有一位書生來此拜訪徐達,遊曆完瞻園後,見聯觸景生情,針對上聯豪邁大氣的氣概,從瞻園的小景入手,對出了下聯。下聯中潛藏著華夏乾坤數千年,氣度更加恢弘。
徐達看過十分高興,一邊令人擺宴招待,一邊令人將對聯鐫刻在庭柱上。
[旁注]
布政使 我國古代官名。明代初期,於各地置行中書省。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13個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一行省的行政長官。清代時,布政使專管一行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
折扇 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麵的能折疊的扇子。折扇用時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折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旋風扇”,最早出現於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
七律 律詩的一種。律詩是我國近體詩的一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成熟於唐代初期。每首詩為8句,中間兩句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七字的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簷柱 用以支撐屋麵出簷的柱子,建築物簷下最外一列支撐屋簷的柱子。多用於重簷或重簷帶平座的建築物上,用來支撐挑出較長的屋簷及角梁翼角等。簷柱與其他聯絡構件枋、簷柱、華板、欄杆等結合在一起兼有裝修的作用。
屏門 遮隔內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門,一般用於垂花門的後簷柱、室內明間後金柱間、大門後簷柱、庭院內的隨牆門上,因起屏風作用,故稱“屏門”。通常,屏門的門扇可以活動,並可拆卸。
楹聯 又稱對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我國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閱讀鏈接]
瞻園裏有塊“雪浪石”,上刻“東坡居士手書”。這塊雪浪石宛若一團雪花,經過陽光自東向西的照射,漸漸融解成大小不同的若幹溶洞。石之反麵,則形成一條條斜紋,恰似一道道起伏的雪浪。
此石可供四麵觀、五麵看石上的渦洞與斜紋有透視感和動態惑,構圖與方向均有虛實變化,每個剖麵都迥然而異,每個轉折都給人一個新的景觀,古樸典雅,耐人尋味。
巧借自然美景的愚園
愚園位於鳳凰台的東南麵,是一座清代後期南京最著名的私宅園林,它前臨鳴羊街,後倚花露崗,俗稱“胡家花園”。園主名叫胡恩燮。
我國曆代士大夫都有親自主持興造自己別業的風雅傳統。胡恩燮生性喜歡遊曆,一生遊曆了大江南北,他深諳園林造景,結合江南傳統的造園法,經兩年精心設計構築,建成了這座名聞江南的名園。
有人評曰:
樓台亭閣高下曲折,運以新意;一花一石親自經營,有幽茜明題之致,使人遊其中,如身在畫中。
愚園是胡恩燮就地貌特征創造構築的傑作,我國古典園林布局的傳統是“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雖由人作,宛自天成”,要“因地製宜,不拘成見”,愚園的園林布局正是遵循了這樣的理法。
《白下愚園集》記載:“就其地之誇者為也,高者為亭,平曠者為台榭,疊石為峰巒洞狀,環以花藥竹樹”。
如從園內青延閣上暢覽,可見“高閣對鍾山,山色上衡宇;日夕氣尤佳,亂峰青可數”;可謂“縱目四麵多煙鬟,恍若置身霄漢間。”其內外景觀氣勢要勝過蘇州園林。
愚園最早是明代徐達後裔魏國公徐甫的西園,傳給其子徐天賜後進行了重修,建有鳳遊堂、心遠堂、小滄浪、芙蓉沼、來鶴亭等,規模很大,尤其水石極一時之勝,有鎮園之寶宋仁宗時的“六朝鬆石”。
徐天賜的西園傳至三子錦衣衛指揮使徐繼勳,後該園被徽州一個有錢的商人買去。
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吳用先來南京時將其買下,又對其進行了改造,建成葆光堂、澄懷堂、荼縻廊、南軒、桐舫、飛虹閣、梅嶺、柳堤等10多處景點。
六朝鬆石仍為西園聞名勝跡,故園又稱“六朝園”。
胡恩燮在買下這塊故園後,精心建成“三十六景”,並賦辭寫道“人笑愚公愚,構園如移山,大智莫若水,名愚豈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