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5(3 / 3)

胡恩燮是在自己仕途得意時急流勇退的,人笑其愚之,胡恩燮便以“大巧如拙,大智若愚”而將這座園林命名為“愚園”。

愚園南北長約240米,東西約百米,麵積約兩公頃,園中有一湖,稱為“愚湖”。愚園由住宅區和園林組成,住宅集中在東北隅,為兩進兩路,“因高就下,置亭館數十所。”

“曆房廊至正廳,廳三楹,廳後疊石為山,據地不及畝許,而曲折回環,出人意表,且有亭台可憩。”

“山巔有合抱之古鬆,數百年物也。鬆旁有古石矗立,為六朝遺跡。山之背,竹籬茅舍,雞犬桑麻,名曰城市山林”

“又有鹿柵一,孔雀欄一。”還有一幽房小院落,以回廊相通。

胡恩燮的後人精心繪製了一幅愚園的全景雲布彩色地圖,圖長約一米,寬0.3米,詳細標繪了所有建築和景點,這幅圖由胡家五代先祖繪製了近8年,臨終時方完成。

圖從右上角柴扉開始,厚重的大門,經長長的回廊進入房宅,內有吟詩作對的“詩世界”,織錦的“小樓霞”。最奇特的是冬暖夏涼的“空調房”,盛夏能將湖中的水從水塘引水到房頂降溫,冬季旺爐暖屋,這是金陵園墅中所罕見的,這所住處為老人長輩居所。

園林區由南部的內園主景區和中部的內園組成。

內園中心以太湖石“疊石於庭,鼎峙而壁立,環峰為洞”,幽深而繚曲,雖咫尺之地,但具有千岩萬壑的壯美氣勢。

假山南有月台水閣,清遠堂兀然拱立在池岸上,這裏白蓮翠蓋,一望無際,形成“兩堤垂柳、鏡裏芙蓉”等景觀。“折而西遂,地三曲折”,有西堤一亭和藏書樓。

山的北麵建有春暉堂、分蔭軒、無隱精舍等景點,秀美的水石居則“南窗臨清流,北窗對峭石,菡萏滿陡塘”。相鄰的鳳凰台“雙折向上巍然突起”,在此可遙望鍾山一角,朝煙暮靄,變幻無窮。

在亭榭的周圍,環植梅、杏、桃、柳、鬆、桂之屬以千計,沿湖堤夾種柳桃芙蓉,雜花異卉,春秋佳日,燦若雲霞,分蔭軒前茂樹穿雲,春睡軒旁海棠紅豔。

園內桃李杏梅、枇杷葡萄,碩果累累,加上鬆柏榆檜,故人稱愚園為植物社。隔水東望,修竹蔽室,如綠雲一片,此為“課耕草堂”景點。

以湖為中心的外園,築有湖心亭、竹塢軒、春睡軒、延青閣、柳岸波光、課耕草堂、青山伴讀之樓、秋水蒹葭之館等景點,還有種植很多優良木材的西圃景點,這是愚園的最高處。

此外,還分布著鬆顏館、覓句廊、依琴拜石之、寄安、集韻軒、容安小舍、棲雲閣、嘯台、養俟山莊、在水一方、漱玉、小滄浪、小山佳處、岩窩、憩亭、牧亭、梅崦、鹿坪、界花橋、渡鶴橋等。

後有增建了懷白樓、揖蔣亭、海燕樓諸景,又拓園牆,故有“七十景”之說。整個園林顯得景幽趣深、意蘊盎然。

《江南園林誌》記載:

北部疊石為山,嵌空玲瓏,回環曲折,頗見經營之妙。

園主胡恩燮很善於交際,也樂於交際,他常邀集社會名流在園中設宴,舉觴唱酬。

政要中有李鴻章、張之洞、沈葆楨、劉銘傳、彭玉麟等著名人物,名士有俞樾、薛時雨、莫友芝、趙烈文、溫葆深、黃思永等。

他們在賞景聚宴時留下了不少詩詞歌賦和楹聯,胡光國曾輯為《白下愚園集》。愚園的宴遊雅集是清代晚期士大夫們稱道的雅事,《愚園記》記載:其宴遊之盛甲於江南!

愚園巧妙地動用了借景的手法,在園外,近借鳳台山,遠借鍾山,使有限的空間得以無限延伸;在園內,景點構築用傳統的對景手法,使各景點能相互滲透和借取,增加了雙方的風景藝術價值。

在水體處理上藏引得法,動用了藏源、引流、集散、延伸等手法,讓水麵有流有滯、有隱有顯,使水體活躍於園中,構成多變的水景空間,生發無窮之意。

愚園“堆山理水的處理手法,植物造景的運用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鑒和取法的,集人造美景和自然美景於一身,是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集大成之品。

[旁注]

蘇州園林 江蘇蘇州山水園林建築的統稱,又稱“蘇州古典園林”,是中華園林文化的代表。蘇州園林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時期。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

錦衣衛 全稱是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簡稱為“錦衣衛”,是明朝所設的專司皇帝衛戍、政府廉政的機構,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指揮使 明代的軍事指揮官。為衛所一級最高軍事長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親信擔任,下轄副指揮,指揮僉事等屬員。清代這一職務被廢除。

進士 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製》。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

鍾山 南京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位於南京市東北。全區包括50多個可供觀光遊覽的景點,其中有紫金山、玄武湖、明城牆等,山、水、城、樓、林渾然一體,景色優美,氣勢磅礴,是來南京必遊之地。

《江南園林誌》 論述和介紹中蘇、杭、滬、寧一帶古典園林的專門著作。本書分文字和圖片兩部分。文字部分包括造園、假山、沿革、現狀、雜識5篇,論述我國造園的傳統特色和一般原則。書中敘述的一部分園林現已殘破或者廢棄,因此,這方麵的資料尤具曆史價值。

[閱讀鏈接]

亢樹滋,清代的學者,生活在江南文人集萃的蘇州。因為著書作文特別出色在蘇州一舉成名。同時,他也是一名富有的商人。因此才可能出巨資自己出書,其書流傳甚廣。作品有《愚園記》、《隨安廬詩集》、《隨安廬文集》、《隨安廬詩文集》、《隨安廬題畫詩》、《鄧尉探梅詩》等。

從這些作品中,可知愚園的布局與明清其他大片園林一樣,繼承了我國自然山水的藝術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