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6
風景四時皆宜的白鷺洲
白鷺洲公園位於南京城東南隅,南臨長樂路,北接長白街,東貼明城牆,西止石壩街,占地230畝,其中水麵57畝,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白鷺洲是明代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這個名字,最早始見於史料的是明代中期的《正德靜寧縣誌》:
徐太傅園,在縣正東新坊北。太傅諱達,開國元勳,贈中山王,諡武寧永樂間,仁孝聖後賜其家為蔬圃。
正德三年,東園公子天賜,遂拓其西偏為堂,曰心遠。又購四方奇石於堂後,疊山鑿渠,引水間山曲中,乃建亭閣,環雜山上,下通以竹徑,其幽邃,為金陵池館勝處。
隨後見於明代人王世充的在萬曆年間所作的《遊金陵諸園記》中:“東園者,一曰太傅園……”
天順年間,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至正德年間,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
白鷺洲原是一長形沙洲,江水一分為二。洲上多種養蘆葦和魚、藕等水產。
元代末期,有一姓苑的老書吏居此,因種花品種多而豔麗,故這裏有“苑花園”之稱,園旁還有座苑家橋,東園即在此基礎上建成。
明代時期,徐達的後人徐霖、徐天賜等人對改園進行擴建,疊山開池,築月台、鑒堂、心遠堂、小蓬山等建築。園內有一泓碧水,明代小運河橫貫其中,輝映著亭橋樓榭,四周假山羅列,花木幽深,與城郭互相映襯,協調而有風韻。
之又增建了煙雨軒、綠雲齋、沽酒軒、藕香居、吟風閣、話雨亭等。煙雨軒北側有鷺洲館和白鷺亭亭中畫有白鷺,四周多垂楊,亭子有8個柱子,很是寬敞,四邊檻欄可坐幾十人,是清代時期所建。
這裏秋天時,有白鷺飛來,與長江邊白鷺洲相像,因此命名“白鷺洲”。這裏曾發現一通鐫有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石碑。
煙雨軒回廊有楹聯寫道:“此地為中山故苑,其名出太白遺詩。”
白鷺洲景色誘人,許多著名文人在此詩酒雅集。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遊來這裏留下“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的詩句。明代萬曆年間,文壇領袖王世貞對白鷺洲有“其壯麗遂為諸園甲”的描述。
白鷺洲景物以“春水垂柳”為絕勝,湖濱多植有垂柳,沿湖數步一棵,萬縷千條,柳條絲有3米多長,迎風搖曳,柔絲嫋娜,每逢清明前後,來白鷺洲多為看柳而來,有詩讚:
詩家清晨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皆是看花人。
有名的“鷺洲春日四景”是“春水楊柳”、“辛夷挺秀”、“紅杏試雨”、“夭桃吐豔”。不管是春光明媚還是春雨綿綿,都有人來水濱漫步賞景。
夏季炎炎,很多人坐在湖畔乘涼,談詩論景,十分怡然。盛暑之夜,常有人在此泛舟納涼,過小橋穿入蓮荷深處,別具一番情趣。
秋日的白鷺洲同樣撩人情思。是時,菊花呈豔,湖中芙蓉紅盡,早晚白鷺齊飛。
冬天,洲畔梅花綻放,白雪紅亭,歲寒三友,詩情畫意,盈滿其間,有獨愛冬景之人,來此寫照湖山。白鷺洲四時景色各異,但皆怡人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