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1(3 / 3)

七寶阿育王塔有凸紋也有凹紋,這是兩麵錘揲的結果。

而相輪的破損部位表明中空的相輪在加工時使用了古代的點焊法,即用硼砂等助熔劑使銀粒加熱熔化,再將其粘在各部件之間,待其冷卻,銀部件就牢牢焊接在一起。而山花蕉葉有兩排規則的鉚釘樣凸出物,表明其很可能使用了鉚接法。

塔上的人物造像和佛像十分生動豐富,單體的小佛像和菩薩像有56尊,加上20多幅故事圖畫上的人物,塔身中間圖案上的人物,以及山花蕉葉上的人物,塔上佛像、人物像有百餘尊。

這些圖像有很多是描繪佛教故事的。

一是講述佛祖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在8片山花蕉葉上,每個外側麵都雕刻著3幅圖,共有24幅。其中一片山花蕉葉的一邊外側,自上而下雕刻著“呈現睡姿的佛像”、“打坐的佛像”和“一人與一大象”。

這3幅圖畫麵從下往上看,刻畫的是釋迦牟尼的出生、得道、涅槃3個階段,如六牙白象入夢,就說的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夢到六牙白象來降腹中,遂生下釋迦牟尼。

二是宣揚佛教精神的四本生故事,如薩棰太子舍身飼虎,屍毗王割肉飼鷹救鴿,月光王捐舍寶首,快目王舍眼等。跏坐在蓮花座上的薩棰太子還伸出右腿,被老虎咬在嘴裏,而薩棰太子又伸出右手,似乎在招呼餓虎不要客氣。

薩棰太子的左腳邊,還有“嗷嗷”待哺的兩隻小虎。薩棰太子的身後,還有10個呈各種姿勢和表情的人,他們有的拍腦門,有的手捧胸口,有的叉腰,有的合十,有的撓頭,毫不重複。

這些故事圖無論大小,都刻畫得細致入微,十分精美。

鎏金表麵上的精湛圖案,是工匠們用手鍛打出的,這比雕刻的難度要高得多。塔身上的文字記載,七寶阿育王塔是在揚州製作的。

唐宋時期揚州一直是金銀器製造業的重鎮,南唐時期,後主李煜曾命揚州工匠打造一座高達兩米的金蓮,令宮女立於蓮上翩翩起舞。揚州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這座工藝精美價值連城的七寶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上還遍布雕刻精美的中文和梵文。梵文位於塔身的頂部。有兩處中文多在塔身上:

一處位於佛本生故事圖的下方,用兩行書寫了故事內容及供養人的身份姓名,如“將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變相記”。

“將仕郎守”為唐宋時期官名,“滑州”指河南滑縣一帶,“助教”是宋代九品的官階,“王文”人名,“舍”為施舍,“大光明王施首”則是上麵的佛本生圖內容,“變相”是指用繪畫的手法表現佛教經典內容。

另一處在塔身上方,鬥狀部刻有“皇帝萬歲”,兩麵則有“天下民安”、“風調雨順”,以祈禱國泰民安和皇帝長壽。

七寶阿育王塔周身沒有鏤孔,整個寶塔密閉良好。塔內有兩套金棺材銀槨,金棺銀槨一套方形的,一套長方形的。

長方形的一套,從外至裏都是純金打造,金光燦燦;另一套方形的,盒子的主要構件都是銀的,銀光閃閃。金棺頂蓋上有蓮花、鳳鳥紋,棺體兩端有持劍護法神等雕刻。

[旁注]

白瓷 我國傳統瓷器的一種。指瓷胎為白色,表麵為透明釉的瓷器。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淨的透明釉燒製而成。白瓷看上去沒有斑斕的花紋和豔麗的色彩,但在樸實無華中,展示給人們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青瓷 我國傳統瓷器的一種,指表麵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

碑刻 用書法體刻在碑石上的書法。方法是將書寫好的墨跡複寫於平整的石板,或石壁,或木板上,然後鐫刻而成。先秦時期碑刻、北朝時期碑刻、隋唐時期碑刻都是比較有名的碑刻。

銅錢 我國古代的金屬鑄幣。曆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銅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因銅錢中間有一方孔,因此也叫“方孔錢”。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因此,銅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雷峰塔 又名“皇妃塔”,“西湖十景”之一,位置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南屏山日慧峰下淨慈寺前。雷峰塔為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建,初名“黃妃塔”,因地建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

官階 我國古代官員的等級。清代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是古代封建社會官製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每品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閱讀鏈接]

長幹寺地宮可能是民間籌資建造的。“滑州助教王文”是主要組織建造者之一,正是他和長幹寺住持可政共同組織了地宮修建。

另外,地宮發掘的石碑上有一娘、三娘、三哥和男德興字樣。與唐代不同,宋代已經允許民間供奉舍利,所以,石碑上的名字可能是民間信眾募捐後在石碑上記功德的一種方式,而這些沒有姓隻有名的留名方式,極有可能屬於同一個家族,也就是說,長幹寺地宮可能是某個家族出資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