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1(2 / 3)

規模他日壯,感慨至今仍。

這首詩描繪報恩寺塔孤高無憑地陡立在天地之間,隨著梯轉上百層,就能在藍天碧落中眼界展千裏。

[旁注]

永樂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22年。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我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等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期間,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長江 世界第三大河,亞洲第一大河,和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自西向東注入東海。長江支流眾多,長江流域東西寬約3200千米,南北寬約966千米,長江全長6397千米,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區。

《陶庵夢憶》 明代散文家張岱所著的一部雜文集。該書成書於1644年之後,直至清代乾隆1794年才初版行世。該書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麵前,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卷,是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重要文獻。

琉璃燈 花燈的一種,采用木架結構,外麵罩著紗和琉璃料器,有的還鑲嵌寶石等裝飾物,中有轉心的大型燈具,主要用於節日慶典。

玄奘 我國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我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出生於洛陽偃師市。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曆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645年回到長安。玄奘撰有《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閱讀鏈接]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形象地稱琉璃塔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

1684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據說,他跨進報恩寺後便讚歎不絕,走進報恩寺塔,每上一層都各書匾額一塊,賜金佛一尊和金剛經一部,直登上報恩寺塔最高層,供奉塔頂。在報恩寺,康熙皇帝題寫了《登報恩寺浮屠》詩:

乾隆皇帝在1749年“南巡幸寺,登浮屠,賜禦書額”,也題寫了《大報恩寺》詩,經兩代皇帝的揄揚,報恩寺聲名更是遠播。

長幹寺七寶阿育王寶塔

阿育王,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是護持佛教的一位英主,他下令建立了許多寺院和佛塔。

在秦淮河南岸,有一片地勢開闊之地,當地居民把這個地方稱為“寶塔根”。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寶塔根”從東吳開始就產生過眾多皇家寺廟。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大報恩寺,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建。

大報恩寺的前身就是長幹寺,是將長幹寺改建而成的。長幹寺地宮就位於大報恩寺的下麵。

長幹寺地宮可能是宋代初期由長幹寺住持可政大師通過“民間集資”修建而成的。

長幹寺地宮出土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物,包括銅錢、水晶球、瑪瑙珠、串珠等供養器物,還有白瓷碗、青瓷碗、青瓷壺,更有價值和神秘感的是一個大鐵函和碑刻。

鐵函裏麵有價值連城的七寶阿育王塔,還出土了許多供奉物,有琉璃瓶、銀鎏金蓮花如意形法器、銅鏡以及多達數千枚的各式銅錢,從漢代的五銖直至北宋前期的至道元寶、鹹平元寶等,還有一些特殊製作的鎏金龍鳳紋花錢。

鐵函裏的七寶阿育王塔文物價值不可估量,體型大、工藝精美。

七寶為金、銀、琉璃、硨、石渠、水晶、赤珠。七寶阿育王塔,塔身鑲有各種各色寶石360顆以上。塔高1.1米,底座寬度為0.4米,其高和寬度都是杭州雷峰塔地宮的阿育王塔的3倍多。

七寶阿育王寶塔由三部分相互疊置而成,自下而上分別是塔基、塔身和塔刹,全塔是用泡釘將金屬蒙皮和木胎鉚接起來的。

塔基高約0.1米,遍飾浮雕鑲寶珠,精美奪目。浮雕中除了蓮花、連珠紋,每麵還雕有4尊高約0.05米的佛像,頭有背光,周圍有13顆寶珠。

塔身是整座阿育王塔最精美的部分,它的下部略呈正方形,每麵都鑲嵌有大量寶石,刻滿精美繁複的圖案及文字。上部呈窄喇叭狀或鬥狀,也遍布圖案、文字雕刻,並綴滿寶石。

塔身的4個角上豎著8片大山花蕉葉,兩兩相鄰,將大半個塔刹罩住。塔刹由塔尖、寶葫蘆、寶珠、五相輪柱組成,由刹柱貫穿,下接塔身,五重相輪上刻有忍冬、連珠紋飾。

阿育王塔不但體型龐大,其製作工藝也十分讓人稱道。塔身通體的雕刻圖案精美絕倫,無論塔基、相輪拄、塔身,還是山花蕉葉的正反麵,都雕刻各種圖。內容極其豐富,有火焰、寶珠、蓮花、纏枝、金翅鳥、龍頭等。

8幅金翅鳥的圖案最精美,以高浮雕法雕出的護法神金翅鳥,布於塔身四角兩邊,昂首斂翅,足踏蓮花,畢動逼真。

塔刹相輪和山花蕉葉采用的是一種叫做“錘揲法”的金銀加工工藝。

與鑄造法相比,錘揲法不僅工序簡單,而且可以將金銀器做得輕薄,大大節省了珍貴的金銀原材料。其方法是先錘打金銀板片,使之逐漸伸展成片狀,再將其鋪在用鬆香、牛油和瓦灰等熬成的膠板上,或者是在製作好的模具上,錘打出各種繁複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