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1
多年的文化熏陶和有意識的培養,秦淮地區留下了諸多富有文化內核可以流傳千古的財富,這些富有文化內核的財富堪稱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是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
大報恩寺塔號稱“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宏偉壯麗,精美絕倫。長幹寺地宮的七寶阿育王塔工藝精美,流光溢彩,文物價值不可估量。還有巧奪天工的秦淮手工藝品以及夫子廟廣場紛呈不絕的百藝表演等,這些都堪稱是秦淮文化中的奇葩,有著文化代表性,必將青史留名。
宏偉壯麗的大報恩寺
大報恩寺位於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幹裏。據說是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其母而興建的。
大報恩寺興建於1412年至1431年間,是一組規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大報恩寺坐東向西,占地極廣,周圍長達4500多米,民間有“騎馬關山門,九裏十三步”的說法。
全寺因臨外秦淮河,為鞏固地基防濕,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後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朱砂,以防潮、殺蟲。
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營建。
大報恩寺規模宏大,以大雄寶殿、天王殿、寶塔為主體,包括金剛殿、觀音殿、伽南殿、經藏殿、論藏殿、三藏殿、法堂、祖師堂、禪堂、經房、東西方丈及禦亭、左右碑亭、畫廊等殿堂,其中畫廊有118間,經房38間。
全寺建築分為南、北部分,北部為主體區域,又分為東、西部分。西為大報恩塔區域,都有圍牆分隔,每組建築也有圍牆。
《金陵梵刹誌》記載,主體建築中軸線布局有香水河橋、天王殿、大雄寶殿、琉璃塔、觀音殿、法堂等。
香水河橋的南北兩側各置禦碑亭一座,觀音殿的兩側有祖師殿和伽南殿,祖師殿前還有鍾樓一座。觀音殿後南北有畫廊118間。
位於大殿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於1412年,1428年竣工。九層八麵,底層周長101米,高達78.2米,雄偉璀璨,是南京古城牆平均高度的6倍半以上,能俯瞰南京全城與城外牛首、紫金諸山及長江、秦淮河。數十千米外都可看到其巍巍雄姿。
塔身八麵開門,四實四虛,隔層錯開。底層四周鐫四天王金剛護法神像,甲胄披掛,持戈執劍,形象各異。
4個拱門以五彩琉璃嵌口,門上刻著琉璃神龍人獸。門的兩邊開窗,窗邊縵以陀優缽曇花。二層至九層,各有平座,朱紅色的琉璃欄杆。每層複瓦都用綠色琉璃構件,有飛羊、獅子、飛馬、白象等圖形。
塔的外壁全部用白瓷磚砌成,上麵鑲嵌著無數栩栩如生的金身佛像。據記載,每層所有磚數相等,隻是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縮。整座建築精美絕倫,極富工藝和藝術價值。
明代末期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描述道:
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麵目不爽毫,其須眉不爽忽,鬥筍合縫,信屬鬼工。
塔頂盤上有9個鐵圈,頂上鎮黃金寶珠,重達2000兩,以8條鐵索固定在簷角。每層的飛簷下懸金鈴鳴鐸,計152個,隨風搖曳,聲聞十多裏外,人人翹首觀望。
另各層點篝燈128盞,加上塔心室琉璃燈12盞,共140盞。
燈盞由100多個小和尚看管,一年四季日夜通明,每天耗油32千克,號稱“長明燈”。白天金碧照耀天際,夜間火龍數千米可見。
明代散文集《陶庵夢憶》描繪道:
天日高霽,霏霏藹藹,搖搖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煙繚繞,半日方散。
琉璃塔全用磚結構,幾乎不用木料,因而在明代嘉靖年間報恩寺因雷電著火,各殿堂燒為灰燼,唯獨琉璃塔安然無恙。
塔中間有塔心室,樓梯繞心室而上,越往上,樓梯也越陡。塔的各層內部有青綠藻井,內壁滿布佛龕,每座小佛像高不過一尺。
琉璃寶塔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
除琉璃塔外,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為壯麗。東部區域還建有供奉玄奘靈骨舍利的三藏塔。僧房、禪堂、藏經殿等居南部。
大報恩寺香火興旺,信徒絡繹不絕,其雄偉壯麗風姿也吸引了很多遊人來此觀賞。
描繪大報恩寺琉璃塔的著作詩文很多,明代作家陳沂在《南畿誌》中描述:“外旋八麵,內繩四方,外之門牖,實虛其四”;“下周廣四十餘尋,重屋九級,高百丈”;塔頂“冠以黃金寶珠頂,維以鐵纖”;塔上金鈴鳴“相間數裏,響振雨夜”,登至塔頂“四顧群山大江,關阻傍達,飛鳥流雲,常俯視在下”。
形容全塔“巍巍嵯嵯,分葩爛漫”,稱讚琉璃塔“作鎮於神京兮,又翹準於皇都”,賦文中極盡描繪寶塔的宏偉壯麗、精美絕倫。
清初大詩人查慎行在1679年遊覽報恩寺後,作《登金陵報恩寺塔二十四韻》寫道:
孤高真得勢,陡起絕無憑。
法轉金輪翅,光搖火樹燈。
地維標寶刹,天闕界金繩。
碧落開千裏,丹梯轉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