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文房四寶 我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曆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這些文具製作曆史悠久,品類繁多,曆代都有著名的製品和藝人。
雲錦 我國傳統織錦之一,“錦”是古代絲織物中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雲錦在明清時期為宮廷織品,為南京絲織特產,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南京雲錦被古人稱作“寸錦寸金”,是曆代織錦工藝藝術之大成。
漆器 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麵的重要發明。一般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以優美的圖案在器物表麵構成一個綺麗的彩色世界。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製器。曆經商周時期直至明清時期,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窗花 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隻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依然盛行。窗花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
宣紙 又被稱為“千年壽紙”,產於安徽涇縣,起於唐代,曆代相沿。宣紙具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是最能體現我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
淨行 我國戲曲行當的一種,又稱“花臉”、“花麵”,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麵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麵部化妝勾畫臉譜,演唱時運用寬音和假音,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度和聲勢。
醜行 京劇術語,俗稱“小花臉”。因化妝時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故而以“醜”為名。又因和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又稱“三花臉”。醜行的“醜”是指扮相不俊美,並非專指品質上的醜惡。醜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
詔書 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製的國家後,號稱皇帝,並改命為製,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代承秦製,唐宋時期廢止不用,元代又恢複使用。
[閱讀鏈接]
穀花也算是秦淮人一件手工藝品,秦淮女子喜歡將穀花用小棒戳起插於鬢邊作裝飾。
小販則將穀花魚染色紅豌豆綴在荊棘條上,肩扛手舉在街市叫賣。泮宮廣場內外,每近春節小販叫賣穀花的聲音此起彼伏。
《金陵賦注》記載:“焙蜀黍令綻,與煮豆染絳,綴諸棘刺上,以為梅枝。”
人們見到這種好似報春的點點梅朵都樂於購買,回家插於瓶中,室內即陡增融融春意。過去每臨春節,秦淮街頭巷尾不時傳來炸米花的爆穀聲。
百藝紛呈的夫子廟泮宮
泮宮指古代的學校。明清時期各府州縣的學宮正門內大都建有“泮池”,養著紅鯉魚,隱喻鯉魚跳過龍門,就能成龍。
秦淮夫子廟前自然也有泮池。過去夫子廟泮宮廣場是個異常熱鬧的地方。
清代初期《畫舫餘譚》記載:
起泮宮前,至棘院為止,值清明日,百戲俱陳。如解馬、奇蟲、透飛、梯打、筋鬥、吐火、吞刀、掛跟施腹、三棒鼓、十不閑、促狹相聲、鼻吹口歌、陶真、撮弄。凡可視聽者,翹首仰頸,圍如牆。
這個記載真實地反映了當年夫子廟前百戲陳雜的場麵。夫子廟泮宮廣場是個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的廣場。江湖上稱道的“金批彩掛”都在這裏有所體現。
“金”江湖上指相麵算卦,“批”是說唱,“彩”是變戲法,“掛”是賣藝。
俗語說“金批彩掛,全憑說話。”表演藝人全仗一張利口,引人入勝,行話叫“鋪鋼”。過去走南闖北到處流浪的走江湖者不下數十百種,師徒相傳,各有門戶,各有行話,名為江湖“切口”,行話叫“春典”。
這些江湖藝人齊聚秦淮夫子廟。尤其是年節假日,夫子廟遊人更是接踵而至,泮宮內外人山人海,人如潮湧。
泮宮廣場露天雜耍尤為誘人,有武藝、馬戲、魔術、鼓書、說書、相聲、木偶戲等,吸引著大量遊客。
泮宮廣場習武擺場的幾乎大小十八般武藝俱有。
小十八般有使刀、槍、劍、戟、棍、棒、槊、銳、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等冷兵器的;
大十八般即使用弓、弩、槍、劍、刀、盾、斧、鐧、鉞、鞭、撾、戟、殳、叉、耙頭、綿繩套索、打拳等。武術表演的場麵最吸引人,觀看者往往裏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
這些習武賣藝的有單人和集體之分,大幫3人至6人,設場表演。表演前通常要說一套生意口把觀眾吸引住,同時作揖打躬說好話,做好鋪墊後,表演就正式開始了。
泮宮廣場的魔術表演也很吸引人。我國古代稱魔術為幻術,俗稱“變戲法”,魔是從外國傳入的,漢代張衡曾在《西京戲》中描寫道:“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箕”。史料記載,清代民間幻術已達300多套,技術日臻精美。
夫子廟的魔術遠近聞名,魔術大師張慧衝就是在夫子廟表演魔術的名手。夫子廟當年表演的魔術足有幾十種,如唐代段成式描寫的“畫龜變活、立刻開花”等傳統節目,以及籮圈取物、古彩戲法、口噴火團、口吞鐵球、喉插寶劍等,尤受遊客歡迎。
吞鐵球和插寶劍看來十分嚇人,表演者能把整個鐵球吞咽下,頭仰起嘴張開後能把一把劍直插入喉中,然後收錢,直至錢斂的差不多了再抽出來,觀者無不驚心動魄。
口噴火同樣令人驚駭,表演者先用鋸末塞在口內,暗中把火種混入,然後用扇子朝口扇,片刻煙霧縷縷從口中冒出,後即噴出一團團火來。
木偶戲同樣是夫子廟泮宮廣場吸引人的表演。木偶戲也稱“傀儡戲”,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已有2000多年曆史,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木偶戲的技術已經十分高超了。
唐代梁鰉所作的《傀儡吟》,寫出了我國木偶戲的高超技藝:
刻木牽絲做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