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2(3 / 3)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夫子廟木偶戲多在露天搭台掌篷演出。提線木偶南京人又稱之“吊吊戲”,表演藝人在泮宮廣場的一角用大白布圍成篷圈,圈外隔以繩網,圈內搭伸出式小台,三麵是觀眾。

小台分前後兩部分,中間用齊腰高的木屏風隔開。後台較大,是操縱表演的場地。屏風兩邊是門,人員從此進出。

台上右首坐文場一人,能同時演奏用簡易機械牽動的大鑼、小鑼、鈸等,還能拉奏京胡、二胡或吹嗩呐笛子;左首坐武場一人,敲奏大小鼓、板鼓、檀板等,還為木偶配音。開場時鑼鼓喧天,誘引得遊人花錢進圈觀看。

後台共有4人至7人上下手演員,操縱著40多個人物和動物木偶。

演出的內容多是傳統劇目,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聊齋》、《包公案》等係列劇,還有《豬八戒招親》、《沉香救母》、《水漫金山》、《唐伯虎點秋香》、《楊家將》、《呼家將》以及各種生活小戲,豐富多彩,洋洋大觀,劇目足有100多出。

夫子廟廣場可說是南北民間木偶戲的彙集之區,不僅劇目豐富,內容廣泛,形形色色的木偶更是形象逼真,色彩斑斕。

木偶演出各具特色,效果逼真,如在《大名府》表演中,木偶能惟妙惟肖地跳紅綢舞,表演雜技的木偶還能頂壇子、互相交換耍盤子,抬腳舉手配合默契,令人叫絕。

在《聊齋·畫皮》故事中,當惡鬼變成美女時,還可見煙霧繚繞,效果音響配合得很逼真。當木偶喝茶飲酒、挑擔澆水時,都能見到清水滴滴。

夫子廟廣場前的相聲表演也別具一格,為了招徠觀眾,藝人手拿粉袋用白粉在地上徐徐畫字,那鄭重其事的神態,真像在給皇上擬詔書,引得遊人深感奇怪,駐足凝視。

一會兒隻見地上出現了大大的“錫茶壺”3個字,遊人莫名其妙,不禁讀出聲來“錫茶壺”。

藝人3個字撒完,獨“錫”字少一點,藝人起來要走,遊人不約而同地叫起來“少一點”!

藝人隨即一轉身,說聲“在這裏”,粉袋隨即拋出,正落在這一點上,遊人很快就被這場麵吸引過來,越聚越多,藝人才捧哏逗哏一唱一和表演起來。

夫子廟廣場還有西洋鏡表演。西洋鏡又稱“拉洋片”,一般分大小兩種。小型俗名“西湖景”,內容一半是風景畫,一半是人物畫,隻能供三四人觀睹。

這種洋片攤主能背著箱體到處流動,往街邊巷口一停,攤主鼓鈸一敲,人們很快就圍了上來,都想一睹為快。

大型洋片有一輛客車那麼長,一人高,下麵是半圈形大木盒,開有二三十個供觀看的孔眼。上麵懸著六七尺高的布製畫片,一般有8張,又名“怯八張”。

攤主置有特製的鑼鼓架子,用繩子扯動,一隻手腳操縱,頓時鑼鼓齊鳴,邊敲邊唱,一手拉動洋片,更換畫麵配合述說。

還有一種不是畫片而是類似機械化的活動人物,還有個小水箱子在流水,表演內容一般是《水漫金山寺》、《哪吒鬧海》之類的曆史故事。

西洋鏡18世紀末就已在我國流行,清代顧祿在《清嘉錄》記載:“江寧人造方圓木匣,中輟花樹禽魚之類,外開圓孔,蒙以五色玻璃,一目窺之……謂之西洋鏡。”

清代西洋畫未傳入以前,夫子廟一帶的西洋鏡是中國鏡,以民間畫形式出現。後來在我國傳統的民間繪畫基礎上,用這種新的繪畫技法,使觀眾通過凹凸鏡片看畫時,增加深度層次和立體感,使觀者感到如臨其境。

除了習武、魔術、木偶、相聲、西洋鏡表演外,說書、馬戲、雜耍、唱小曲等多種表演也是豐富多彩,精彩頻出,其技藝令人目不暇給、眼花繚亂,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視覺盛宴,遊人可算是滿足了眼福之欲。

[旁注]

清明 即清明節,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一般是在4月5號前後。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作為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時節。作為節日,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鼓書 也叫“大鼓”,大鼓與鼓書是我國曲藝曲種分類中一個類別的兩種稱謂,主要曲種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數十種。主要流行於北方。表演形式大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人的樂隊伴奏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

說書 我國一種曲藝,一般指隻說不唱的曲藝,如宋代的講史、元代的平話,以及現代的蘇州評話、北方評書等。廣義的說書包括某些有說有唱的曲藝。說書用的樂器最初用琵琶,後來改用三弦。除了三弦外,還有綁在右小腿上的“刷板”。

京胡 又稱“胡琴”。我國一種傳統拉弦樂器,是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琴筒呈圓筒狀,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

板鼓 我國民間的一種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是我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麵鼓,鼓身由5塊較厚木板拚合而成。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麵直至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

鑼鼓 我國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是戲劇節奏的支柱。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性,有了鑼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的節奏感和動作的準確性,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清嘉錄》 清代蘇州文士顧祿的著作,此書以12月為序,記述蘇州及附近地區的節令習俗,大量引證古今地誌、詩文、經史,並逐條考訂,文筆優美,敘事翔實,是研究明清時期蘇州地方史、社會史的重要資料。

[閱讀鏈接]

夫子廟前除了武術、魔術、皮影戲等表演外,還有很多行醫藥攤在此擺設賣藥,為夫子廟有增添了一份熱鬧。

李時珍曾在明代萬曆年間來到南京尋求出版《本草綱目》,他曾多次來到夫子廟涉足藥攤鋪,接觸了很多藥商河藥農,了解到不少外國藥物的行情,並在南京近郊找到了太子參、黨參、何首烏等珍貴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