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3(1 / 3)

美名遠揚——秦淮奇葩3

民風濃鬱的傳統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當新春佳節前後,秦淮地區就成為最熱鬧的地方,各種年貨無所不備,秦淮人蜂擁前往。

夫子廟和三山街等地區,遊人如梭,接踵摩肩,街上花燈、竹地嗡、鞭炮禮花、氣球臉譜、泥人玩具等各種耍貨琳琅滿目。

茶館座無虛席,吃食店顧客盈門,各種風味小吃數不勝數。戲劇、說書、木偶、雜耍等各種表演不勝枚舉,整個秦淮地區都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中,直至正月十五花燈過後,這種熱鬧的場麵才逐漸回落。

春聯又稱“楹聯”,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春聯一般是在除夕粘貼的,這項習俗是明太祖朱元璋倡導開來的。朱元璋為了取吉利,曾令春聯要用朱砂染箋,紅豔不褪,名之“萬年紅”,暗含朱氏江山千秋萬代,不變天之意。

明代以前,秦淮人過年不是貼萬年紅,而是在門的兩側掛“桃符”,桃符上繪製神荼和鬱壘二門神用以避邪。由於朱元璋的極力提倡,新春聯才逐漸流行起來。

除夕這天,秦淮人家家戶戶打掃完畢後,都在門上新貼上一副對聯,增添喜慶氣氛。

夫子廟有各種各樣的春聯供應,形狀有豎條、長聯、橫批、方塊等形狀。紙的顏色有元丹、朱紅、泥金、灑金、貼金燈。一般多用元丹紙,隻有灶王爺像用綠色,寺廟用黃色。

除了貼春聯,秦淮人家還在室內懸掛年畫和門貼圖像,年畫又稱作“歲朝圖”。年畫一般用木刻版印而成,設計構圖,富有民間藝術特色。

春節之夕,夫子廟售賣各種民家傳統的年畫和門貼圖像,其種類繁多,多為忠孝節義、文武財神、戲劇仕女之類,也有描繪風景習俗、民間傳說等內容的。

木刻年畫,早在明代初期,秦淮河已有產出。春節時,各種色調豔麗的木刻年畫就紛紛登上夫子廟的各種攤床。

秦淮門貼圖像曆史悠久,種類多樣,內容因人而異。有錢人家還專門請畫家在書房客廳門心上畫“歲朝清供”、“歲寒三友”、“喜鵲登枝”等吉祥喜慶圖畫。

門貼圖像中,最受秦淮人歡迎的是財神像。供奉財神像在秦淮地區極為興盛,市賈商旅無不把供奉財神像當做最隆重的事情來對待。

在秦淮地區,除夕晚上吃年夜飯。飯前先祭祖,接灶爺。家家都極其恭敬請出祖宗的“喜神”像,掛在靠近八仙桌的牆壁上。

喜神像下布置一張係紅桌帷的小桌子,桌上放供果、燭台、香爐,還在每幀影像下放一盞盞碗茶。

祭祖禮畢,全家大小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上有兩道菜必不可少。一道是什錦菜,一道是紅燒鰱子魚。

什錦菜是把醬薑瓜、胡蘿卜、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幹、千張皮、麵筋、黃豆芽等10多種素菜,切絲以油炒成。紅燒鰱子魚寓意“連年有餘”。

初五以前,每頓飯都要端出上桌,隻可以看,不可享用,直至初六才可以吃。從初一起,直至初四,不許掃地,不許動刀尺,不許再煮飯,連茶水都不許亂倒,必須倒在事先準備好的盆桶內。據說水是正財,積存茶水,就是意味著積存錢財。

年夜飯後收拾完畢,全家圍坐吃“福壽湯”,邊吃邊聊。“福壽湯”取“紅棗、福建蓮子、荸薺、天生野菱,合煮食之”,寓意“洪福齊天”。

接近子夜,年幼的給長者拜年,長者將事先預備“紅包”賞給幼輩,叫“壓歲錢”。家庭主婦要取炒米團兩個,插上小紅絨花,擲於床下。據說除夕夜老鼠嫁女兒,送它一份人情,一年中可免鼠患。

子夜時分,家家鞭炮齊鳴,禮花噴放,所謂爆竹聲聲除舊歲。

大年初一迎新年,秦淮人民間把農曆元旦叫“大年初一”。早晨起來盥洗完,先喝糖茶一碗,再以發糕、年糕等祭神,焚香燭,放鞭炮,叫做“迎新年”,然後才吃早餐。

新年5天,一般吃年糕、饅頭、麵條等麵食,不吃米飯。

大年初一,秦淮人一般在午後出門,第一次出門要迎著“喜神”方向走,叫做“兜喜神”。出門活動主要是逛鬧市看熱鬧,感受新年的喜慶氣氛。

秦淮地區新年最熱鬧的地方是夫子廟,泮宮前廣場及舊貢院前,人山人海,異常熱鬧。

秦淮人從新年初二起開始拜年。拜年一般是晚輩先去長輩家登門拜賀。親友較多的事先要排好路線名單,才不致遺漏。

還有一點迷信的風俗,就是到第一家拜年的親友,一定要注意他的姓氏諧音含義是否吉祥,一般第一家不去姓吳、姓王的人家。親友見麵,必拱手祝賀“恭喜!恭喜!”或說“恭喜發財。”

賀客到家,先以糖蓮子、鬆子等泡茶獻客,然後再奉清茶和果盤。略事寒暄,客即辭出。不是至親,一般不留飯。

在秦淮地區,人們認為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因此家家戶戶要吃麵條為財神賀壽,叫“吃財神飯”。

傳說財神會誤把麵條當做串錢的繩子,給賀壽人很多錢串在麵條上,故又叫做“吃錢串子”。也有吃“財神糕”的,“糕”與“高”同音,寓意錢越疊越高,糧食囤子越圈越高。

富貴人家常在屋頂第二路桁條上,懸掛大紅紙印的5張“財神馬子”,叫福、祿、壽、喜、財五路財神。

初五日商家尤為重視。清晨除焚香燭、鳴鞭炮、虔誠禮祀“財神”,叩求財神庇佑發財致富外,這天還是職工人事進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