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畫廊——千古風情3(2 / 2)

起源於明代安徽鳳陽的以演唱為主的漢族民間歌舞花鼓,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秦淮、揚州一帶,其表揚形式一般是男女兩人擊鼓敲鑼跳舞演唱,還有一人拉胡琴伴奏。

明清時期,為了適應民間婚喪喜慶、宗教節日及其他典禮場合的需要,在各地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了多種風格特色的民間器樂合奏,如鼓吹、吹打、十番、弦索等。

後來產生了用鼓、笛、木魚、板、鈸、小鐃、大鐃、大鑼、鐺鑼等器樂合奏,名“十番”,當時在秦淮地區非常盛行。

明代流傳的昆腔至清代稱為“昆曲”,明清兩代秦淮有大量專業的昆曲藝人,這些演技精湛的藝人創造了當時秦淮地區冠絕一時的戲曲表演。

清代光緒年間,京劇開始盛行,王公大臣、貝子、貝勒精於音律,長於戲曲者不勝枚舉。受此影響,秦淮地區京劇盛行,成為這裏的主要劇種。

除了京劇以外,清代很多地區的說唱和歌舞也向戲曲形式過渡,形成了各種獨特藝術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劇種,如黃梅戲、花鼓戲、錫劇、揚劇、評劇等,這些劇種和曲種在秦淮地區都多有反映。

[旁注]

相和歌 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一種音樂。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特點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

箏 又稱“古箏”、“秦箏”,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故被稱為“古箏”。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古箏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樂府詩集》 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詞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人郭茂倩所編,主要輯錄漢魏至唐、五代時期的樂府歌詞兼及先秦代至唐代末期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收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鈴鼓 又稱“手鼓”,維吾爾、朝鮮、烏孜別克、塔吉克等民族的打擊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吉林省延邊等地,鼓框木製,單麵蒙皮,有大、中、小三種。鈴鼓是一種色彩性很強的節奏打擊樂器,可用作伴奏、伴舞和伴歌,節奏自由,任憑演奏者即興發揮。

古琴 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麵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由此,古琴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

檀板 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打擊樂器,因用紫檀木製成,故稱“檀板”。大約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檀板在隋唐時期得到廣泛運用,唐代以來的檀板,由9塊或6塊長方形木板組成,前後板彼此撞擊而發音,用於器樂合奏或戲曲伴奏,可以起到加強節奏的作用。

花鼓 我國民間一種歌舞。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一男一女,男執鑼,女背鼓,以鑼鼓伴奏,邊歌邊舞。花鼓的曲調是在當地小調和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流暢,節奏鮮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我國古老劇種之一,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揚劇 發源於江蘇揚州,成熟於上海的戲曲劇種。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原名“淮揚文戲”,後稱為“淮揚戲”最後改稱“揚劇”,主要流行於蘇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

[閱讀鏈接]

明代末期,秦淮有位安徽珠寶商,為了擺闊氣,一次在秦淮河畔搭起兩座戲台,高價聘請當時很有名氣的“興化”和“花林”兩家戲班子,對台同時演出《鳴鳳記》。

當演至“河套”一折時,興化班的觀眾都轉過身去看華林班的演出。原來華林班扮演嚴嵩的主角李伶,奸相演的逼真,筆興化班的主角馬伶更高一籌,不斷博得觀眾的喝彩稱讚。

馬伶見狀,自覺愧不如人,未等戲散就離去了。

3年後,馬伶重新回來扮演嚴嵩一角,不僅外部造型、動作十分酷似,而且還把其內心活動刻畫得惟妙惟肖,觀眾都十分佩服。李伶也十分佩服,自歎不如,遂拜馬伶為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