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畫廊——千古風情3
各具特色的戲曲舞台
秦淮地區是我國戲劇音樂的發源地之一,造就了許多著名的戲劇音樂家。
六朝時期,“清樂”盛行於南方各地。清樂又稱“清商樂”,是在南方民歌“吳聲”、“西曲”的基礎上,繼承了相和歌的傳統發展起來的。
吳聲常用箜篌、琵琶和篪的小編製樂隊伴奏,也可用一件箏伴奏,自彈自唱。
《樂府詩集·上聲歌》記載:
初歌《子夜曲》,改調促鳴箏;
四座暫寂靜,聽我歌《上聲》。
這首詩集反映了六朝時期秦淮人用箏自彈自唱的生動誘人的情景。
西曲是用箏和鈴鼓伴奏,歌者站在伴奏者身邊演唱,稱為“倚歌”。
西曲在當年秦淮兩岸官賈大族園墅和民間酒肆中非常流行。它往往有多段歌詞,可組成分節歌,也可由若幹首歌曲連接起來構成組曲的形式,進行歌樂伴舞。
據記載,清商樂采用的吳聲、西曲,多為五言四句一曲,比較整齊,也有少數歌詞是長短句的。
西曲中還有一種舞曲,當年秦淮、青溪沿岸豪門大族中常有表演。它往往有數段歌詞,可組成分節歌,也可由若幹首歌曲連接起來,構成組曲的形式。
清商樂中有一部分大型樂曲稱大曲或清商大曲,結構頗複雜,是唐代大曲的前身。
它由三大部分組成:開頭有4段至8段器樂演奏的序曲;中間是全曲的主體,由多段聲樂曲組成;結束部分又分幾個器樂段,這部分可以是多件樂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獨奏。
清商樂不僅深受南朝時期曆代皇帝的喜愛,在皇宮、士族府邸中流行,廣大民眾也喜愛表演傳唱,它隨著秦淮河到處流傳。
東晉時期和劉宋初期,清商樂以東晉恒伊創作的笛曲《三弄》最為著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在秦淮河青溪交接處偶然與恒伊相遇,王徽之便請求恒伊演奏。恒伊即興吹奏了《三弄》。
從此,這支樂曲廣為流傳,後被琴家吸收,改編為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
漢魏六朝時期是琴曲創作的全盛期,這時琴不僅是一種獨奏樂器,而且是相和歌樂隊中的重要伴奏樂器。在秦淮地區琴最為流行,豪門望族絕大多數都“徹琴瑟”。
當時在秦淮從事琴曲表演和創作的很多,這時期及流行後代的著名琴曲有《胡笳十八拍》、《小胡笳》、《高山》、《流水》、《幽蘭》、《古風操》等。
《幽蘭》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最早是楚調中的著名歌曲。梁代時期,柳惲曾有“清夜促校奏《幽蘭》”之句。六朝時期《幽蘭》在古秦淮一帶傳播,並用箏來進行演奏。
宋元時期,“宋詞”或稱為“小唱”,是當時最流行的一種歌曲形式。秦淮地區流行的著名詞曲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揚州慢》、《淒涼犯》等。
宋代以後,秦淮地區流行一種民間歌曲鼓子詞,它是一種常在街市裏表演的說唱音樂,流行的有《金陵府會鼓子詞》、《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鼓子詞》等。
宋代晚期,秦淮地區開始流行南戲。南戲是在浙東一帶的民歌、曲子基礎上發展成的一種民間戲曲,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宋元時期,除了南戲,雜劇在秦淮地區也占有一定的地位。雜劇是一種綜合性的戲曲。那時,雜劇已經有了旦、孤、末等多種角色,演唱時用鼓、板伴奏。
秦淮地區聚集了一批著名的雜劇表演家,有杜妙隆、樊香歌、平陽奴等。
元代秦淮除了南戲和雜劇盛行以外,還有一種散曲也是藝人常唱的歌曲。散曲是元代文人在雜劇、南戲盛行以後,利用其隻曲或套曲的形式創作的一種藝術歌曲,一般常是些山水景色、風花雪月等內容,所以多是為高官顯貴或文雅之士服務的。
唱散曲很方便,不分場合地點,隨點隨唱。當時用馬尾作為弓拉奏的胡琴也產生了,為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明代朱元璋時期,秦淮地區每年元宵燈節都要燃放春燈、煙火。到時,春燈畫舫、雜耍鼓吹、戲曲表演盛況空前。
明太祖朱元璋喜愛戲曲,積極倡導戲曲活動,並設有專門培養伶人的教坊司衙門。平日秦淮的戲曲音樂活動更為普遍,尤為突出的是河中穿梭往來,演唱民間小曲的船隻,兩岸河房珠簾更是笙簫歌聲達旦,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明代演唱民間小曲最為普遍,這是一種在各地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曲形式,至清代乾隆前後,小曲開始向說唱音樂過渡,這個時期江南的小曲又專稱為“小唱”,當時,秦淮小曲一般隻唱不說,伴奏樂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檀板等。
明清時期,秦淮地區流行的劇種繁多,其中有一種說唱音樂“彈詞”和鼓詞。至清代乾隆年間,彈詞在秦淮、揚州等地區發展很快,已產生了由開篇、詩、詞、讚、套改、篇子等組成的大型形式,有的還吸收了一些戲曲的唱腔。彈詞的伴奏樂器除了琵琶外,還有三弦、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