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畫廊——千古風情2
名實其副的秦淮花燈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主要在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
燈會所燃的燈叫“燈彩”,也叫“花燈”,是我國聰慧的勞動人民為了增加喜慶節日的歡樂氣氛而製作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多用竹、木、藤、綢、布、麥秸和金屬等材料精心製成,取材方便,技藝精妙。
燈彩藝術是一門多藝術的集錦,與紙紮、裝裱、雕刻、剪紙、皮影、繪畫、書法、刺繡、編織、建築等藝術門類有著密切的聯係,屬於一門綜合的藝術。
秦淮花燈的品種繁多,主要有宮燈、球燈、花燈、動物燈、轉燈等,融南北燈彩特色於一體,具有“做工精細、色彩豔麗、造型逼真、動感合一”的特點,被稱為“花燈的名品”。
曆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如建都於此的曆代王朝宮殿內外,以及夫子廟、三山街、笪橋、評事街、上新河等文化商貿繁華地帶。
秦淮燈會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期就有元宵燈會,其盛況堪稱全國之冠,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明代初期以來,著名的秦淮河“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燈會期間遊人如海,萬燈齊明,一派熱鬧景象。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初期,南京城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
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自明代開始,秦淮河畔燈火之盛天下所無,而僅秦淮燈彩的品種逐漸地發展到兩三百種之多。即使在端午節等其他一些節慶,張燈結彩景象也高潮迭現。
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他為了招徠天下富商建設南京,營造盛世氛圍,竭力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他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10夜。
從正月初八開始,至正月十七才落燈,使之成為了我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那時,秦淮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1372年的元宵節,朱元璋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當時的場麵蔚為壯觀,熱鬧非凡。
1409年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彩,營造節日氣氛。
1412年,他又下令在南京皇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紮製鼇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
據明代國史《皇明通紀》記載:
永樂十年正月元宵,上賜百官宴,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鼇山三日,自是歲以為常。
這種燈會規模宏大,以數百千種幾萬盞燈彩疊成山形,中間用五色玉柵簇成“皇帝萬歲”,經燈火一射,五光十色,熠熠生輝。觀之眼花繚亂。
《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鼇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誌》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明代詩人唐伯虎有詩記錄了當時燈會的盛況: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笪橋是清代秦淮燈彩薈萃之地,清代人甘熙所著的《白下瑣言》記載:
笪橋燈市由來已久,正月初魚龍雜遝,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絕。
笪橋是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著名古石拱橋,橋南有空曠地一塊,素為金陵燈業者聚居之地,經營各種花燈。
史料記載,康熙帝南巡,元宵之夜微服出遊到此地時說:“兩邊石欄上,皆係水晶玻璃各色綢綾紙絹及通草為花,粘於枝上,每一盞懸燈萬盞,更兼池中荷荇鳧鷺諸燈,亦皆係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爭輝,水天煥新,真是玻璃世界,珠寶乾坤。”
當時花燈種類繁多,有色彩俱佳、古樸典雅的宮燈,有小巧玲瓏、別具匠心的四川花燈,有外殼似空中樓閣、內心可借風旋轉、結構精巧的走馬燈,有玲瓏剔透、富麗堂皇、針刺花紋的浙江彩燈,有五彩繽紛的龍燈,還有莊重秀麗的座燈,美觀大方的掛燈。
各種花卉燈、動物燈和用綢緞紮製的人物燈,千姿百態,風采各異。
笪橋或夫子廟燈彩焰火齊集,樂曲悅耳動聽,花燈輝動,火樹銀花,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至天明。
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槳聲燈影、歌舞浪漫等繁華盛況,引得曆代文人騷客、名士才子繾綣逗留,溢美之詞不絕:“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明燈初試九微懸,瑤館春歸不夜天”、“兩岸紅燈射碧波,一支蘭槳蕩銀河”。
南京本土的文化藝術貫穿在秦淮燈會中,大大豐富了秦淮燈會的藝術內涵。在盡情表現和競賽技藝的過程,廣大藝人從信仰習俗、愛美心願和對未來憧憬出發,憑借直觀感覺來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藝人們既忠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結構造型等方麵善於借鑒文學藝術中的誇張變形、對比呼應、抽象寫意、象征借喻等表現技巧,突出形式與趣味的探求、傳統與現代的交接,講究豐滿渾厚、簡約誇張等藝術布局,進一步地強化了藝術的表現技法和製作手段。
藝人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堅持不懈地以形寫神,以情動人,以美怡人,由衷地形成了這些民間藝術的重要特征,進而提升了秦淮燈會的藝術水準。
[旁注]
皮影 即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門傳統藝術。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麵,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宮燈 我國彩燈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之一,又稱“宮廷花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宮燈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正統的宮燈照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形,圖案內容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吉祥圖畫。
《南都繁會景物圖》 明代的一幅畫作,描繪的是一幅南京街市三月慶春遊藝活動場麵,戲台搭在街道正中,台周有欄杆,台後另搭一戲房,有上下場門與前台相通。在街道的一邊又用木條和木板搭了兩座女台,台上坐許多女眷。街道周圍的店鋪酒樓也擠滿了看客。
走馬燈 我國傳統燈籠的一種。燈內點上蠟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麵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在互相追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龍燈 民族節日傳統燈彩,也叫“龍舞”。內用鐵絲做成圓形,安上燈泡或蠟燭,外用紗布包裹塗色而成。舞龍者由數十人組成。民間每逢春節、元宵節、燈會、廟會及豐收年,都舉行舞龍燈的活動。其形象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火龍”、“青龍”、“白龍”、“黃龍”。
綢緞 泛指絲織物。綢指一種薄而軟的絲織品。緞指一種質地厚密而有光澤的絲織物。綢緞的顏色光滑亮麗,五彩繽紛。早在新石器時期中期,我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至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了。
[閱讀鏈接]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述賢德妃賈元春歸省慶元宵時說:“兩邊石欄上,皆係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的如銀花雪浪;上麵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然皆用通草綢綾紙絹依勢做成,粘於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更兼池中荷荇鳧鷺之屬,亦皆係螺蚌羽毛之類作就的。上下爭輝,水天煥新,真是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亦係各種精致盆景諸燈,珠簾繡幙,桂楫蘭橈,自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