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畫廊——千古風情2(2 / 3)

曹雪芹寫賈元春省親賞燈,實際上是暗喻康熙皇帝賞燈時的盛況,也是當時秦淮花燈壯觀的真實寫照。

端午節龍舟競渡風情

端午又稱“端陽”,有初始的意思。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午是十二支之一,原是指五月初五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故稱“端午”。

端午節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種習俗活動繁多。其中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舉行的端午節龍舟競渡,更是盛況空前,參與者眾多。

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的左徒、三閭大夫、偉大的愛國詩人,遭受權奸讒害,目睹國破民亡,自己救國無由,悲痛焦急,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含恨投身汨羅江殉難。後人稱屈原為民族之魂。

為了紀念屈原,在這一天家家懸掛剪成虎形的艾葉或菖蒲劍,所以端午還稱“蒲節”,有的人家還懸五毒牌,以表示“辟惡除害,表彰忠良”,同時吃粽子、劃龍舟,以寄托對愛國詩人的無限思念和崇高敬仰。

端午節這天,各地凡有江河湖泊處,條件許可幾乎都有賽龍舟紀念屈原的活動。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逐漸演化成一種水上體育競賽。

明代文學家李漁的《憶秦娥·秦淮水》形象地描繪了端午月晝夜燈船翻騰的盛況,詩中詠道:

秦淮水,年年五月翻騰起。翻騰起,千門綺席,萬家歌吹。燈船盛做豐年瑞,遊觀暢卜佳人喜。佳人喜,傾城一笑,燈花綻蕊。

南京地區流行一句民謠,是這樣說的:“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每逢端午節,秦淮地區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比賽,這個時候,南京人都要同往夫子廟秦淮河畔以觀船為樂,這個習俗早已經形成。

龍舟競渡俗稱“賽龍船”。關於它的起源,《隋書·地理誌》記載:屈原投汨羅江後,“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唱道:‘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擢爭歸,竟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是時“迅揖齊馳,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可見古時之盛況!

戰國時期江南、金陵屬於楚國,屈原死後楚人都感到十分悲傷,於是來到汨羅江和洞庭湖居民一道,於午日進行龍舟競渡。

史籍記載;龍舟競渡以“南京之秦淮河、揚州之廣陵濤、常州之白雲溪、上海之黃浦江、湖州之碧浪湖、嘉定之江龍潭、杭州之西湖、江陰之閘口為最盛”。

而南京秦淮河的龍舟競渡最為有名,素有“甲江南”之譽。

此外,秦淮區的區誌關於端午節的記載中,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道:“午後,秦淮河有龍舟競渡,觀者蟻集”。

南京民俗的佳作《歲華憶語》所載,金陵龍舟向有三幫:

秦淮河船戶斂資為之,曰河幫;外江船戶之入城者,曰江幫;上新河之木商所集者,曰木幫。午日,各幫成集於夫子廟前的泮池……

不論是河幫,還是江幫,抑或是木幫,各幫龍舟均飾以彩亭,選相貌俊美的小兒扮演戲劇中的各種人物坐舟中,五六人敲鑼打鼓助興,梢頭掌長竿,“長年之好身手者,於上做種種遊戲。”

端午節這天,秦淮人不僅有賽龍舟這項傳統紀念活動,還有其他民俗活動。

端午節天一亮,秦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征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

房門上掛“艾虎”,就是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發,畫成虎形,用線係起,下邊再係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腳下。

或用一個獨頭蒜係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日點綴,又能辟邪。

晚上,全家在一起喝雄黃酒,並把杯底沉澱的雄黃和成糊狀,塗抹在孩子身上。飯後合家同往夫子廟秦淮河看龍舟競渡。

[旁注]

十二支 也叫“地支”,天幹地支是我國古人計時的方法,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三閭大夫 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閑差事。屈原被貶後擔任此職。

《隋書》 又稱《五代史誌》,記載隋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記事起於581年,止於618年。《隋書》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是唐代初期所修五代史中較好的一部。

[閱讀鏈接]

秦淮兩岸人家當龍舟過時,陸續擲銀角銅錢或放活鵝鴨,以與龍舟爭之為樂,美稱“奪標”。比賽過後,男女老幼傾城出遊,羅綺如雲,遊船蟻集,富戶人家還事先定租遊舫,泛舟覽勝。

現在秦淮河上經常上演龍舟競渡,不僅僅隻在端午節這天才有,因此,秦淮兩岸的居民經常有眼福看到這熱鬧的盛事。

詩情畫意的夫子廟茶館

飲茶是我國具有文化內涵的一種活動。

我國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以上溯至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曆史相對要晚一些。

茶的種類繁多,大體上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和緊壓茶等六大類。除葉茶外,還有果茶、糖茶、鬆子茶、元寶茶等多種。

南京飲茶曆史悠久,風俗禮節也很豐富。南京人過新年時,流行送糖茶和鬆子茶;逢年過節,學生都要向先生送元寶茶,元寶茶就是用茶葉水泡煮出來的雞蛋。

還有一種稱“砣茶”,這類茶是新嫁女或新女婿回門,娘家用開水打幾枚雞蛋加糖給女兒或者女婿喝,意即稱心如意。

南京的茶館最先是產生在寺廟裏,後來才逐漸普及開來。六朝時期,秦淮河兩岸的大小市上茶鋪已經很興盛,最初它們是人們休息飲茶的主要場所,而後逐漸形成各行各業人士聯係交往的場所,茶館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

從唐宋時期至明清時期,秦淮地區茶館遍布大街小巷,已經成為秦淮這塊繁華勝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南京曆代茶館的集中地,也是我國舊時茶館的典型代表。

夫子廟地區大小茶館幾十家。有名的茶館有問渠、迎水台、萬全、大祿、雪園、奎光閣、新奇芳閣、永和園、六朝居、飲綠、市隱園、得月台、義順、鴻福園、春河園、文鸞閣、天香閣、麟鳳閣、飛龍閣、天韻樓等。

夫子廟的很多茶館都有一兩百年的曆史,有的還是戲茶廳,可以一邊茗茶,一邊看戲。茶資從小洋4分至4角不等。

它們各具特色,各有各的茶客,如義順、新奇芳閣、六朝居、雪園等,是古董、緞業、營造、建築材料等行業茶會之地,得月台、迎水台、萬全則是文人雅集之區,飲茶之餘,吟詩填詞,高談闊論,情趣盎然。

夫子廟的戲茶廳是夫子廟茶館特殊的一種,它大體上經曆了茶社——戲茶社——戲茶廳這樣一個過程。

明代《秦淮畫舫錄》記載:“酒樓廢而茶園興……鴻福園、春和園皆在文星閣東首,各據一河之勝。”

戲茶廳的內部擺設比較簡單,一般戲台呈方形,三麵臨空,唱戲者都在戲台上表演。

由於秦淮煙水氣味的感染,再加上多年江南文風的熏陶,夫子廟許多著名的茶館都帶有幽雅的詩情畫意。如坐落在文德橋邊的得月台,樓上下朝南的窗子均可以瀏覽秦淮河,夜晚品茗,可以看水望月,茶館之名取自李白撈月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