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畫廊——千古風情1
秦淮地區曆來就是個風雅之地,正所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秦淮人靈地傑,景色絕佳,又是祭拜孔聖人的聖地,還是東南各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它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不遠千裏來此遊曆,慕名而來,盡興而歸,一詠再詠。
李白文德橋酒樓飲酒賞月賦詩;辛棄疾三登臨清雅秀麗賞心亭;王安石畢生情係江寧……這些風流人物的風采,雖曆經千百年,但依然魅力不減,永駐人們的記憶和想象之中。
秦淮的魅力不止於此,“甲天下”的春燈畫舫、惹撩情思的秦淮秀水、獨樹一幟的燈彩奇葩,還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曲,都為秦淮的風雅神韻注入了無窮的活力,造就了獨特極富魅力的秦淮文化。
悠悠情思的秦淮碧波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彙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進入南京市區。
秦淮河在南京城東南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為正流,過九龍橋直向西,由東水關進入南京城。
向西流至淮清橋與青溪會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橋彙小運河,再經文德橋、武定橋、鎮淮橋轉折向西北,過新橋至上浮橋、陡門橋,與運瀆水會合,再過下浮橋,向西經過夫子廟,從西水關出城;
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繞行,是南京的護城河,過九龍橋向南轉折向西,經長幹橋後彙合落馬澗,向西至賽虹橋、覓渡橋在西水關外與內秦淮複合,合流後向北經草場門、定淮門、石頭城,經三汊河彙入長江。
秦淮河以它的清清碧水聞名於世,《上江兩縣誌》記載:
長橋煙水,清泚灣環,碧楊紅藥,參差映帶,最為歌舞勝地。
碧波蕩漾的秦淮河水也是曆代詩人們千歌萬曲、詠唱不已的題材。秦淮河水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波光粼粼,一碧千古,正如薩都剌在《金陵懷古》中所說“到如今,隻有蔣山青,秦淮碧”。
秦淮河是條古老的河,舊時,水西門外秦淮河西岸有許多木行、竹行。每當秦淮河麵被江水抬得高高的,就到放排的時候了。
從湖南、安徽一些地方沿長江漂流而來的木排、竹排,由小火輪牽引著從三汊河口駛進水西門碼頭,排客們用竹篙左右調整著筏排的航向,宛如駕馭著一條巨龍在河中遊弋,小火輪冒著青青的煙,“嗚嗚”地鳴叫著,惹得沿岸居民和過路行人翹首觀望,喝彩不迭。
夏日,當太陽升得高一些的時候,河麵上攢動著孩子們的身影,筏排上漾著孩子們笑語,一批上岸了,一群下水了,河水整日裏被攪得撲騰騰的。
夕陽西下,孩子們又三三兩兩地或坐或蹲或臥在筏排上,釣繩垂向水麵,平心靜氣地等待魚兒上鉤。
江風習習,水波不興,釣鉤穩穩當當,如同被釘子釘死在水中。當日頭完全落下的時候,每個孩子手裏拎著幾十條小魚興衝衝走回家中。
秦淮河水清淨透明,河裏有螺螄、河蚌、小魚、青蛙、蝌蚪、水草等動植物,這樣就吸引了很多人來此打撈。
秦淮河裏螺螄和小河蚌很多,隻要蹲在河邊就可摸到螺螄。孩子們摸螺螄並非用於煮著吃,主要是用來做玩具。
摸到大的螺螄,回家放在爐中烤,將螺螄烤死,用鋼針挑出肉體,然後用小瓦片輕敲螺螄口,使螺螄殼中心軸四周重量平衡,然後用大拇指和中指捏著螺螄頭,用力一擰,讓螺螄如同陀螺一樣地旋轉著玩。
清明前後,秦淮河邊,青蛙在水草上產卵。孩子們會把卵連同水草采回家,放在院中的水缸裏,每天觀察,可觀看到小蝌蚪出世。
一星期內不用喂食,小蝌蚪能自然吸收水中養分及水草帶進的附帶物,長成黑色的無肢有尾的蝌蚪。以後可撒些嚼碎的米飯,或撈些蠓蟲來喂養,便可觀察到蝌蚪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同時尾巴逐漸消失,轉變成青蛙的全過程
清澈如許的秦淮河,一年四季都充滿著勃勃生機,筏排上浣女銀鈴般的笑聲、木夯拍打衣服的“砰砰”聲、小船搖櫓人的歌唱聲、嬉水覓食鴨鵝的歡叫聲,和著微風與水的柔波,嫋繞到人們的耳際,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曆代歌詠秦淮碧水的詩句很多,他們特別讚美秦淮水的明淨。
孔尚任在他的名著《桃花扇》中寫下“梨花似雪柳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秦淮河的春水清得可讓姑娘們對水梳妝,映照嬋娟。
清代詩人王漁洋的著名組詩《秦淮雜詩》描寫秦淮碧水道:
玉窗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
盡日凝妝明鏡裏,水晶簾影映橫波。
十裏秦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
棲鴉流水空簫瑟,不見題詩紀阿男。
這首詩顯現出當年蔚藍的秦淮水碧如明鏡,詩中充滿了豐富的感情色彩。
詩文中所提到的阿男,即是明代末期金陵著名女詩人紀映淮,她字阿男,祖居金陵,其兄紀伯紫及父紀青都是頗負名氣的文人,阿男詩詞婉約清麗,有李清照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