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4(1 / 2)

美名遠揚——秦淮奇葩4

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

秦淮傳統風味小吃曆史悠久,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有80多個品種,有葷有素,又甜又鹹,形狀各異,百吃不厭。

秦淮小吃明清時期便有了名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有這樣一段描寫:

推杯換盞,吃到午後,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喂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

秦淮是我國四季茶食的產生地和發源地之一。隨著曆史上各種節令風俗的產生,秦淮傳統的時令糕點茶食因時更新,各種茶食店鋪、攤販小食鱗次櫛比,形成我國東南曆史最久、獨具傳統特色的飲食之區。

秦淮的糕點一向以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油糖適中、風味獨特而著稱。從清代起,秦淮各種糕點幾乎皆備,但以蘇揚式為主,其次有清真、京式、寧式、廣式及西式等。

蘇揚式糕點具有蘇州和揚州糕點的風味,蘇式吸取了揚州糕點的精華,代表江南地區的糕點製作技藝,故又被人們稱為“南式”糕點。

南式糕點品種繁多,餅類和糕點占據重要位置。餅類以油酥皮子糖料餡為其特色。在選料上廣泛使用鬆仁、瓜仁、桃仁、蜜餞、芝麻和板油等,並輔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調品,成品具有甜、軟、肥、糯、鬆、酥、香、脆的風味特點。

夫子廟的“小蘇州”、“稻香村”等,都是經營蘇式糕點的著名店家,揚州糕點多在秦淮茶館酒家經營。

八月十五中秋節,中國人有吃月餅的風俗,秦淮的月餅久負盛名,在製作上以精致聞名,花色品種繁多。

秦淮月餅以夫子廟月餅為最,各店號以廣幫、蘇幫和本地幫三種招攬顧客,其形式、選料與製法各有千秋,但都不會使用糖精。

在經營風格上,“三幫”也各有其風格。秦淮廣幫月餅主要是火腿、鹹肉、棗泥、芙蓉等;蘇幫月餅以酥潤香甜,甜而不膩為特色;秦淮本地幫月餅主要有葷五仁和素椒鹽兩種,後來增加了棗泥、豆沙、香腸、火腿等品種。

麻油饊子脆麻花是秦淮地區很大眾化的小吃食品,曆史悠久,流傳甚廣,秦淮河畔或大街小巷,幾乎到處有叫賣聲。

宋代陶穀的《清異錄》記載了七妙:

金陵士大夫淵藪,家家事鼎鐺,有七妙:齏可照麵,餛飩湯可注硯,餅可映字,飯可打擦擦台,濕麵可穿結帶,醋可做勸盞,寒具嚼著驚動十裏人。

齏是切碎的鹹菜,醃製得油光滑亮,竟然能照見人麵;混沌湯能注硯入墨;烙餅薄韌透明,能映出背麵的文字;米飯顆粒油滑,竟然不粘桌台;麵條柔軟有韌勁,可“穿孔結帶”而不斷;醋的香醇能代酒喝,而饊子麻花的香脆,嚼之竟能“驚動十裏人”,說明它獨具的香脆是多麼誘人。

秦淮的糖貨可說是我國傳統茶食糖點的象征。糖貨也稱“南糖”,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我國糖貨一向以選料講究、工藝精細、風味可口著稱。秦淮的糖貨攤主要有兩種,一是十景糖貨;二是唱賣的梨膏糖。

十景糖貨花色品種繁多,最常見的有菱形花生酥糖、芝麻花生糖、澆切片、花生糖、董糖、芝麻糖、橡皮糖、脆鬆糖、麥芽糖以及各色粽子糖等。

秦淮夫子廟的梨膏糖久負盛名。梨膏糖有方塊形的,有半流質的,還有現製現賣的。攤主一般是兩人,一人邊拉小手風琴邊唱梨膏糖小調。這種獨特的經營方式使得梨膏糖名揚四海,曆代相傳。

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南方人有吃元宵的習俗。秦淮的元宵從明代初期以來一直聞名全國,不僅元宵攤擔隨處可見,而且元宵店鋪林立,其元宵花色品種豐富多彩,其吃飯也多樣,有煮、炒、炸等吃法。

秦淮的鹹味食品業獨具特色,各種鹹味小食攤數不勝數,最為普遍的鹹味食品為五香雞蛋老鹵幹、油炸回鹵幹、牛雜湯、羊肉湯、雞鴨血腸湯等,後來這些特色小吃發展成為“秦淮八絕”,更加聞名。

五香雞蛋老鹵幹用的豆腐幹十分講究,以去殼清漿壓製成的豆腐為上乘,並且點漿要恰到好處,過濃則食後澀嘴,過淡則豆腐軟塌,炸煮後缺少韌勁。

鹵茶蛋取料貴在新鮮,最講究用“頭生蛋”。雞蛋煮熟剝殼後輕輕劃幾刀,以便透味,入鍋加料烹煮要用文火。

秦淮的牛雜湯、羊肉湯別具風味,多在冬季供應,物美價廉。牛雜湯中有牛的肝、心、肚等,羊肉湯中有小羊排和蘿卜圓子。冬天吃這兩樣食品,解饞,又可增強抵禦風寒的能力,秦淮人特別愛吃。

秦淮的雞鴨血腸湯十分有名,整塊雞鴨血去除四邊,切成半厘米的方塊,在選用鴨的腸、心、肝等與湯同燉,然後切碎,配入雞鴨血塊中。煮熟後,湯清見底,有嫩脆鮮香、美味可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