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淮鹵菜中,有一款有著“仙人之食”美譽的成鴨肫十分有名。南京盛產南京板鴨、鹽水鴨等,因而便有大批鴨肫。
鴨肫製作並不複雜,剖洗淨的鮮鴨肫隻需在缸內醃一晝夜即可出缸,然後用細麻繩穿成10個一串,在陽光下曝曬三四天,每天收時挨個用手壓扁一次,直至肫底板發青、體質板潔、顏色黑亮,再收入室內風幹即成。
鴨肫素以臘月前後製作的質量為佳,能保存半年以上不變其真味。
鴨肫除一般醃製外,還有多種花色品種,秦淮各醃臘鹵菜店中,尤以蘭花鴨肫、鳳尾鴨肫和菠蘿鴨肫為佼佼者,非常誘人。
秦淮鴨肫製作方法是在選出的優質鴨肫背上用刀劃出片狀花紋,在多種佐料配製的老鹵中醃製,鳳尾肫須在老鹵中加川椒香辣等佐料。
成品具有川菜味,然後經整形風幹後再抹上小磨麻油,外形極似蘭花和風尾,油黑發亮,香味撲鼻。吃時洗淨後切片放碗中蒸15分鍾至20分鍾,或整煮後切食,清香爽口,鮮美雋永,是佐餐的佳品。
菠蘿鴨肫則是用熏烤法製,在優質鮮肫背上用刀劃出十字花紋,浸入配製的鹵汁,再用鉤子鉤住熏烤,然後再入鹵汁,再熏烤,反複數次。
製成的鴨肫收縮,形如菠蘿,外裹鹵汁,宛若一粒粒大水晶葡萄,鹹中帶甜,香味濃鬱。
秦淮的炒貨也是獨具特色的傳統食品,花色品種繁多,如豆類就有五香豆、桂皮豆、爆蠶豆、多味豆等;花生米有五香、椒鹽、玫瑰、糖衣等區分;瓜子有黑瓜子、白瓜子、葵瓜子等。
秦淮夫子廟的炒貨成了人們閑情逸致時不離嘴邊的茶食,每逢新春佳節或者喜慶日子,秦淮人都要來此購買。
[旁注]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間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清異錄》 北宋時期陶穀所著的一部筆記,它借鑒類書的形式,分為天文、地理、君道、官誌、人事、女行、君子、釋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藥、禽、獸、蟲、魚、居室、衣服、陳設、器具、文用、武器等37門,每門若幹條,共661條。
上元節 又叫“元宵節”、“春燈節”,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秦淮八絕 南京8種最有秦淮風味的特色小吃。第一絕: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幹絲;第二絕: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幹絲和雞絲澆麵;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第七絕:瞻園麵館熏魚銀絲麵和薄皮包餃;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南京板鴨 板鴨是以鴨子為原料的醃臘食品。南京板鴨是用鹽鹵醃製風幹而成,分臘板鴨和春板鴨兩種。板鴨色香味俱全。外行飽滿,體肥皮白,肉質細嫩緊密,食之酥、香回味無窮。有“幹、板、酥、爛、香”之美譽。
鹽水鴨 又叫“桂花鴨”,是南京的特產,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鹽水鴨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是因為在桂花盛開季節製作的,故美其名曰“桂花鴨”。
[閱讀鏈接]
狀元豆是秦淮夫子廟的特色小吃之一。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內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貧寒,每天讀書到深夜,他的母親就用黃豆加上紅曲米、紅棗煮好,用小碗把豆子裝好,上麵加一顆紅棗給他吃,並勉勵他好好讀書,將來好中狀元。
多年以後,秦大士考中了狀元,此事傳開,狀元豆便出了名。一些小販就利用學子的這種心理,在夫子廟貢院附近賣起了狀元豆,襯口彩說“吃了狀元豆,好中狀元郎”。狀元豆實際上就是五香豆,和五香蛋一樣,五香豆入口噴香,鹹甜軟嫩,細細品嚐,趣味橫生。由於烹製入味,一般色澤呈紫檀色,入口富有彈性,香氣濃鬱,讓人吃起來就停不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