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映淮在初渡秦淮時,曾寫過一首讚賞秦淮秋水風光之情的《竹枝詞》:
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
不與行綰離別,賦成謝女雪飛香。
還有些詠唱秦淮水的詩賦,不是蘸著濃麗的色彩寫河水的澄清、河畔的繁華,就是和著隱隱的哀痛感歎逝去的綺夢。
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詩中有“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唐代詩人歐陽炯的《江城子》中的“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豪華,暗逐漸波聲”。
明代末期茂曙瀛《秦淮舟泛》詩中“橋下溪流燕尾分,灣頭新水慣湔裙”。
清代洪瀛《秦淮舟泛》詩中“處處雲因歌吹駐,年年水為畫圖流”等。
[旁注]
薩都剌 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
竹排 又稱“竹筏”,用竹材捆紮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區和水鄉地區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於我國長江南部地區。竹筏用真竹配加刺竹捆紮而成。竹子的粗端做筏頭高高翹起,細端做筏尾平鋪水麵。
《桃花扇》 清代初期一部傳奇劇本,作者是清初作家孔尚任。作者將明代末期多士侯方域與秦淮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係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在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功。
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之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
竹枝詞 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鬱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
[閱讀鏈接]
隨著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作流行後,秦淮河之名才被廣泛稱呼使用。
盛譽天下的秦淮畫舫
江南的3月十分怡人,草長鶯飛,柳軟花香,麗日春風,桃花綠水,人們紛紛來到秦淮、青溪邊,踏青嬉水、消災求福。
南京人3月遊秦淮的風俗曆史悠久,此後,又以遊秦淮畫舫而代之。南京人遊秦淮畫舫成為一種享受。
每當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時,人們紛紛漫步秦淮河畔,乘燈船泛舟,或借河風消暑,其情其景令人神往。碧波悠悠的秦淮河水,吸引著無數名士遊子在這裏留下了蹤跡,他們泛舟唱和,借舫消暑,發思古幽情,尋六朝之風月。
秦淮遊船俗稱“花船”或“燈船”,又名“畫舫”,多集中在夫子廟前,各式大小畫舫櫛比地排列在文德橋和利涉橋之間,畫舫張燈結彩,滿布香花。
遊客從夫子廟上船,從泮池旁出發,沿著兩岸的河廳朱樓,向東駛過利涉橋至東關頭,轉向大中橋。
秦淮河兩岸燈火輝煌,笙歌徹夜。兩岸垂柳拂水,花木扶疏,河上微波蕩漾,清風陣陣,為秦淮的消暑勝地。華燈初上時,秦淮河裏一隊隊前行的畫舫宛如火龍蜿蜒。
秦淮畫船素有“盛天下”之譽,很多來此泛舟之後認為“秦淮河裏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得笨就是覺得簡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
秦淮河的遊船由大至小分為5等,即走艙、小邊港、氣不忿、藤棚和小七板。
走艙是舊時秦淮最大的畫舫,十分富麗堂皇。走艙俗名“大邊港”,又叫“樓船”,分前中後三艙。
它船頭有篷廊,上懸該畫舫名稱的匾額,四周懸掛紅黃藍紫各色玻璃彩燈,夜晚燈光閃爍,五光十色,與河水映輝,十分耀目。篷廊下通常放置藤躺椅、茶幾、小凳等,遊客在此可以對弈品茗、觀景聊天。
兩邊船舷可以行人或撐篙,船邊嵌有雕花欄杆,上懸掛屏條書畫。經船廊至前艙,珠簾輕垂。中艙放置大圓宮桌,放有小型盆景和蘭花、茉莉花、夜來香等,清幽馨香。
後艙中設炕鋪,上放小茶幾,後有屏風,懸掛著字畫或大鏡子,酒醉後可在此臥躺休息。船尾有船樓,沿小梯登臨,樓上桌椅什幾齊全,供遊人登高覽勝或納涼。
各艙皆備有幹果香茗。另外,走艙還可以承辦酒席,各色船菜齊備。
走艙豪華富麗。畫舫上有舵工一人,篙工三四人,夥計兩人。走舫設備齊全,雕繪精致,明窗潔幾,古氣盎然。
小邊港是改裝的新式畫舫,船上布置稍遜於走艙,又稱“四不像”,它隻有前後艙,但也可以容納一二十人起坐。小邊港多供人納涼夜遊用。
氣不忿為中等船,前為精巧的蓬廊,放置藤椅、茶桌等物。後為大艙,可容8人至10人宴聚。船身略小,但移動方便,一般小型宴會多雇用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