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畫廊——千古風情1(3 / 3)

藤棚是小船,船頭有藤椅兩張,中艙僅容一張牌桌,這類船常招攬牌友來此玩牌。

小七板也是小船,船頭有藤椅、杌凳各兩把,船艙狹窄,船工一人,索價低廉。

清代晚期文人朱自清對這種船描寫道:

七板子規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杆,空敞的艙,也足係人情思。而最出色處是在它的艙前,上麵有弧形的頂,兩邊用疏疏的欄杆支著,裏麵通常放著兩張藤躺椅,躺下可以談天,可以遠望,可以顧盼兩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這個,但在小船上更覺得清雋罷了。

小船與大船相比,可謂價廉物美,小巧玲瓏,別具風韻。常有三三兩兩老人或文人學士借此乘涼聊天,也經常有情侶來此綿綿細語、談情說愛。

過去租賃畫舫的人很多,要先一天在文德橋畔得月樓茶社預先賃辦,次日薄暮時在夫子廟泮池旁登船,可以在秦淮河上遊玩至第二日晨,然後再在新奇芳閣或南園、問柳等茶社飲茶用早點。

秦淮河上除各式畫舫以外,還有一些商品小賣船、演唱民間小曲的船隻,這些船在水中穿梭來往。小賣船通常是一人在船頭劃槳,一人搖鈴,以招買主。

有叫賣白蘭、茉莉、珠蘭、夜來香等鮮花的,有出售應時鮮果、糕點、甜食的,也有專門烹調船菜供應遊船客人的,還有一葉扁舟喚賣酒釀的……

除遊船外,兩岸居戶也可在河房窗口召喚,小船停在河窗下,河房內之人用長竹竿係一小籮筐,送上所需之物。

演唱民間小曲的船隻等天色一黑,就在大中橋外往來不息的兜生意。船頭有人手持小折,上書各種曲目,如《孟薑女》、《小放牛》、《十二月花》等,招攬點唱,每曲銀毫兩角,一銀元點唱6曲,還有專唱南京白局的。雖然唱得多是民間小曲,但也別有風韻。

秦淮春燈畫舫自農曆端午節開始,至農曆六月中旬為最盛。農曆六月十一是祀“老郎神”廟會,是時河中畫舫雲集,前後相銜,燈火輝煌,頗極一時之盛。

“老郎神”廟會剛過,農曆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到時全城寺僧庵尼化緣集資,紛紛租秦淮畫舫舉行佛會。畫舫中煙火繚繞,罄聲悅耳,法器喧闐,佛經琅琅。

入夜,用油紙蠟燭做的荷花燈放入河中,頓時河麵火光點點,燦若星空,謂之放花燈。

秦淮畫舫遊期到中秋節轉涼後才漸漸停止,每至秋冬船舫停泊岸邊,至第二年4月,進行一番油漆刷新裝飾後再入秦淮。

[旁注]

踏青 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是在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代時已形成,至宋代,踏青之風開始盛行。

頤和園 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我國四大名園之一,位於北京海澱區,占地約290公頃。頤和園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吸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屏條 我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由於畫身狹長,為四五尺宣紙對開,故能裝裱成屏條形式。屏條單獨掛的稱“條屏”,4幅並排懸掛的稱“堂屏”或“四季屏”。也有4幅以上多至12幅甚至16幅,緊掛相連,成雙數的完整畫麵,稱“通景屏”或“通屏”。又稱“海幔”。

屏風 我國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

白局 南京地區民間的方言說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白局形同相聲,表演一般一兩人,多至三五人,說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韻味淳樸,生動詼諧,是一種極具濃鬱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

端午節 我國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說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的習俗。

[閱讀鏈接]

秦淮地區農曆三月初三遊俗源於古祓禊之禮。

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巳日,男女偕同來到水邊,執蘭招魂,優遊戀慕。

晉代時將三月初三稱為“上巳節”,官民同樂歡度。

東晉時期永嘉元年的上巳節,開國皇帝司馬睿在王敦、王導等大批北方有聲望的士族簇擁下,也來到秦淮青溪水邊,參加民間的優遊活動,江南士族代表顧榮、紀瞻等人相約前來拜見。

至唐代始將三月初三正式定為節令,詩人杜甫曾詩說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可見南京人三月遊秦淮風俗可謂曆史久矣,此後又以遊秦淮畫舫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