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宮坐西朝東,麵闊5間,硬山頂。皇太極時期為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居所。
麟趾宮坐西朝東,麵闊5間,硬山頂。皇太極時期為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鍾的居所。
衍慶宮坐東朝西,麵闊5間,硬山頂。皇太極時期為淑妃博爾濟吉特氏巴特瑪璪的居所。
在崇政殿和高台兩側各有一組建築,東所位於清寧宮的東側,修建於1756年,是清帝東巡時太後居住的地方。自南向北依次為琉璃宮門、垂花門、頤和殿、介祉宮、宮門、敬典閣。
頤和殿麵闊3間,單簷歇山頂,綠剪邊黃琉璃瓦,是太後接受朝賀拜見的場所,左右各有3間廂房,是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介祉宮麵闊5間,單簷硬山頂,為太後寢宮和日常起居場所。敬典閣為3開間二層樓閣,重簷歇山頂,閣內存放清朝宗室玉牒。
西所位於清寧宮的西側,修建於1756年,是清帝東巡時皇帝、皇後及嬪妃居住的地方。自南向北依次為琉璃宮門、垂花門、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宮門、崇謨閣、七間殿。迪光殿為皇帝處理政務、接受拜見的場所,形製同頤和殿,左右有抄手遊廊。
保極宮為皇帝寢宮和起居之所,為5開間硬山頂建築,左右有抄手遊廊與迪光殿相連,殿後有穿廊通往繼思齋。繼思齋為後妃居所,麵闊、進深各3間,三卷勾連搭懸山卷棚頂,殿內用隔斷分為9間寢室。崇謨閣存放清朝曆代實錄、聖訓和《滿文老檔》。
東路建築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十王亭。大政殿原名“篤恭殿”,重簷八角攢尖式,八麵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麵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淨瓶石欄杆。
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殿內有精致的鬥拱、寶座和藻井。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前長195米,寬80米的廣場上,自北向南排列,東側自北向南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自北向南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辦公的地方。南為大紅牆,清初為開放式廣場,以木柵與宮外相隔。
大政殿前的兩文溯閣是西路建築的主體。輔助建築有仰熙齋、嘉蔭堂。
文溯閣建於1782年,是專為貯存《四庫全書》所建成的全國七閣之一,內立乾隆撰寫的《禦製文溯閣記》石碑,記錄了文溯閣修建的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嘉蔭堂是皇帝、皇後、太後聽戲的地方,為5開間硬山卷棚頂,正中一間開門。嘉蔭堂對麵為麵寬9米的戲台,戲台之南為扮戲房。四周有環廊連接嘉蔭堂和扮戲房,是王公大臣賞劇的地方。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
【旁注】
北京故宮 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漢族宮殿建築的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餘間,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
硬山式 我國常見古建築屋頂的構造方式之一。屋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左右兩端不挑出山牆之外。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螭首 又叫螭頭,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麵的螭龍頭像。螭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傳說中的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
砌上明造 也稱“徹上露明造”,指建築物室內的頂部一種做法,如天花不做裝飾,而讓屋頂梁架結構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內抬頭即能清楚地看見屋頂的梁架結構。
玉牒 指我國曆代皇族族譜,唐代已經出現。清代玉牒是我國唯一完整係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家譜。清代玉牒記載了自顯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孫名譜,其中有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及死亡等。
藻井 我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麵,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四庫全書》 由乾隆皇帝親自組織學者編寫的我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彙編,經10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4部,故名“四庫”。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000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曆史文獻資料。
【閱讀鏈接】
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進入了遼東地區,他將都城遷至遼東重鎮遼陽,並準備在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3月的一天,努爾哈赤突然提出要遷都盛京,即沈陽,很多部下持反對意見,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堅持己見要遷都?
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風水之學”,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裏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3座廟宇隻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裏的龍脊梁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
努爾哈赤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地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所以又將此地稱為“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