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1(2 / 3)

“莽蓋”在我國北方各民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經常以反麵典型的麵目出現,是一個半人半獸、肢體龐大、形象怪異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會惡勢力的代表。與“莽蓋”進行鬥爭的故事,寄托了達斡爾族人民征服自然、戰勝惡勢力的強烈願望。

【旁注】

孟薑女 我國民間傳說中的一個人物。作為我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的孟薑女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說可上溯至古籍《左傳》。

二郎神 我國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名叫楊戩。他是人神混血,手持三尖兩刃刀,力大無窮,法術無邊,民間傳說有七十三般變化,闕庭有神眼。

阿骨打 全名為完顏阿骨打,女真族偉大領袖,金代開國皇帝。他的事跡對金朝滅亡遼朝、統一北方具有奠基意義。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清王朝的奠基者,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後,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

東北虎 也叫西伯利亞虎、阿穆爾虎、烏蘇裏虎、滿洲虎、北亞虎、遠東虎等。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我國東北部等地。東北虎是現存體型最大和戰鬥力最強的貓科動物。

大馬哈魚 大麻哈魚屬鮭科魚類,又叫“鮭魚”,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遊魚類。它們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後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我國黑龍江盛產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之鄉”。

【閱讀鏈接】

鬆花江流域位於東北地區的北部。鬆花江是黑龍江右岸最大的支流。

以前鬆花江不叫鬆花江,是沒有名字的。江兩岸生長著很多鬆樹,每當春天鬆樹開花的時候都把江水映襯得特別的美。

江的附近有個小村莊,村裏的人生活過的十分富足。 可是有一天,一條黑色的惡龍闖進了這條江。它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動不動就發大水,附近的居民生活十分艱難,簡直無法生活下去了。

在江的上遊有條小白龍,他知道並體恤人民的疾苦,於是和這條黑龍展開搏鬥,大戰進行了七七四十九天後,雙方都有點體力不支,由於江水已經被小黑龍弄得混濁不堪,這正好為黑龍提供了掩護。

而小白龍在黑色的江水中特別顯眼,眼看著形式越來越不利,村裏的居民急中生智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拚命地摘江兩岸的鬆花撒向江裏,直至鬆花把江水都鋪滿,使江變成了白色。

小白龍靠著鬆花的掩護終於打敗了小黑龍,拯救了村子。可是,從此以後鬆樹就再也沒有開過花 為了紀念這段曆史,從此這條江取名為鬆花江。

氣韻悠長的東北民歌

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漫長的年代裏共同創作的一種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藝術形式,也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

東北民歌的形成與東北的地域和人文環境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聯係。東北民間音樂曆史文化悠久,這裏孕育著滿、赫哲、錫伯等民族文化,後來又吸取了蒙、漢、朝鮮、回族等文化,從而對東北民歌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東北民歌的特點是詼諧、風趣,有“活、俏、浪、逗”的評價,許多歌曲常常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東北民歌這種特點。東北的漢人很多都來自山東、河北等北方各省,他們與東北各民族共同創造和發展了風格獨特的東北民歌。

東北的民歌潑辣、爽朗、火爆、粗獷風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東北人的那種熱烈、宰直、豪放、淳樸的性格。

表達方式開門見山、直來直去、很少修飾,旋律優美、自然流暢、語言質樸、感情率直,並且東北民歌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漸融入到了每個勞動人民的生活當中,並成為他們勞動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簡單說,東北民歌是流傳於關東地區漢族小調的統稱。小調曆史十分悠久,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其分布最廣、數置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

東北民歌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格調生動活潑,極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的民間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

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

東北民歌的歌詞是東北人民生活語言的詩化,表現的內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歡樂,記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活和精神麵貌。

東北民歌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而且還具有鮮明的階級意識和強烈的階級感情,愛與憎的傾向十分鮮明。

東北民歌中有許多歌曲是與生產勞動實踐密切相關的,如節奏鮮明的勞動號子等。有的直接反映勞動的場麵、勞動的情景、勞動的心情,也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不怕困難,充滿人定勝天的必勝信念。也有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愛情及地方習俗的歌曲。

東北民歌,孕育在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樂觀的東北人的血液裏,它們把人們勞動中的苦與樂、生活裏的喜與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夥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愛用歡暢的、粗樸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調唱出,織出了一幅幅色彩濃烈獨具地方風味的民俗畫麵。

東北民歌中有些曲調是受地方戲二人轉唱腔的影響,所以顯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動活潑,反映了勞動人民開朗的性格和豐富的生活情趣。

調式上,東北民歌以小調為主,以宮徵調式為多,也有商羽調式。如:《東北風》、《放風箏》、《翻身五更》、《慶新年》、《小看戲》、《回娘家》、《搖籃曲》等均為徵調式;《丟戒指》、《賣餃子》、《秀雲肩》、《小拜年》等均為宮調式;《茉莉花之二》、《正對花》等為商羽調式。東北民歌總體上給人以明朗、活潑的感受。

另外,東北民歌的表現形式多以喜慶歡快為主,憂愁傷感的民間歌曲不多,大多民歌是反映節日氣氛那種熱鬧的快樂場麵。

《瞧情郎》是一首遼寧民歌,是在詞曲兩個方麵都具有典型“東北風”的優秀曲目之一。《瞧情郎》的主題十分鮮明,揭示了人對待愛情的率真質樸之情。

全曲共分為9個段落,各段落的分段標誌是在每段結尾處必定出現的一個固定的旋律,這種手法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叫做“換頭和尾”。即某一采用變唱或變奏的民歌和樂曲,它們的不同隻在開頭部分,它們的共同因素,則靠相對固定地出現在尾部的一個音調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