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3
歡天喜地的東北大秧歌
關東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兩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麵、豐富的舞蹈語彙、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曆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秧歌源於漢民族元宵節慶時的集會表演,至今已有千年曆史,它是一種民族性的集體舞蹈,發展已經超過千年,一定會形成自己成熟而穩定的風格,並不失時機地誕生許多相近的藝術形式。
關東秧歌的曆史也非常悠久,它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
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史書記載,早在清康熙年間,關東地區就已經有了農曆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
《柳邊紀略》對當地人民的秧歌活動有過記載:
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
至清末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關東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麵較廣;高蹺盛行於遼寧,特別是營口、海城和蓋縣一帶。
東北秧歌音樂的傳統樂曲十分豐富,可用3個字加以概括,即順、活、韻。“順”意為通順。旋律的各種變化,樂曲的連接,調性、調式的變換都要順。“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興演奏的能力,使音樂靈活多變。“韻”即韻律感及風格味道。
東北秧歌音樂以五聲為主,也有相當數量的六聲性樂曲,七聲性的樂曲僅占一小部分。
東北秧歌音樂的調式以宮調式、微調式較多,羽調式、商調式次之,角調式的樂曲較為少見。宮調式、微調式較為明亮,這兩種調式較多的原因與東北秧歌音樂中很多樂曲的情緒熱烈、歡快有關。
東北秧歌的節奏富有變化,具體表現之一在主要步法“踢步”上。
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著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
關東地區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關東人民熱情質樸、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
關東地區民間稱讚秧歌好喜歡用“扭得浪”來形容,即不但舞姿優美,而且腰胯擺得幅度大,節奏感強,表情有感染力,總之是不能平淡而要誇張,才符合關東豪爽熱情的民風。
此外,秧歌的行進表演隊形也要活潑新鮮。除通常的圓場外,還可以走出“二龍吐須”、“太極八卦”等許多花樣,時快時慢,邊走邊變,加上演員服裝的鮮豔色彩,看得人眼花繚亂。
秧歌裏的精彩部分是高蹺,俗稱踩高腳子。蹺棍長兩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陣形,以扭得快、扭得歡為好。
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紅掛綠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也有抽長煙袋的醜婆子、戴紗帽的縣官、呆頭呆腦的傻柱子,以及蹌驢、旱船等加帶其他道具的表演,個個樸實憨厚、滑稽可愛。
另一類角色則是民間熟知的小說戲曲人物,如《西遊記》中的四師徒、《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和許仙、過海的八仙以及年畫上常見的公子丫環、漁樵耕讀等。
舊時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裝,演起來更加大膽潑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台,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隻能留一支秧歌隊。
如果兩夥秧歌隊同時到,或是後到的秧歌隊不願退讓,那就隻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人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動退出。
每逢這時,兩支秧歌隊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賣力,較著勁兒地扭。
秧歌的主要樂器是嗩呐和鑼鼓。表演時,秧歌隊伍是隨著嗩呐聲和鑼鼓的節奏走的。優秀的喇叭匠,不僅會的曲調多,演奏技巧高,而且還練就許多絕活。
技藝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時,兩個鼻孔裏各插一隻燃著的香煙,頭頂和兩臂各放一隻盛水的碗,走著吹、轉著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斷、香煙不滅、水碗不灑。
這類絕活平時用不著,遇到想多討賞錢或打對台的時候才亮出來,出奇製勝。所以,辦秧歌的都盡量請當地名氣大的嗩呐匠。
東北大秧歌的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
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並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通常,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對象,主要是給能夠給得起賞錢的人拜年。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免費看熱鬧。
過去關東地區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麵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裏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為村裏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或是商家富戶,或是行政機構,或是民間組織,負責招集本地擅長於此道者,並置辦服裝道具、聘請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
過年開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兩天達到高潮。這時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經結束,街上的商家店鋪也開始了新一年的營業。
元宵佳節之日,秧歌隊紛紛集中到當地最繁華熱鬧的市鎮街道,進行遊行式的演出。有的還特意辦出與賞花燈氣氛融為一體的秧歌。
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熱鬧非凡。酷愛秧歌的演員們也都在滿街觀眾的喝彩聲中盡展才華,過足了秧歌癮。因為鬧過這兩天之後,他們就要卸去彩妝,回到田地和作坊裏,成為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了。
【旁注】
龍燈 又叫“龍舞”, 我國民間遊藝時特製的布龍,內有彩燈,由多節構成,表演時沒人持一節,與鑼鼓音樂配合起舞。一般用竹、木、紙、布紮成,節數不等,均為單數。
旱船 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麵,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他裝飾物。
《柳邊紀略》 我國曆史上繼南宋洪皓所著的《鬆漠紀聞》之後,又一部全麵敘寫關東地區的專著。裏麵記載了很多關於關東地區的寶貴的史料。
宮調 我國傳統樂學把音樂實踐中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係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性範疇的全麵情況的基本理論。宮調理論包含對律高、調高、調式間各種可變因素的研究。
八卦 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係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4個這樣的符號,組成8種形式。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白蛇傳 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讚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
【閱讀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