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5(3 / 3)

大秧歌起源於南方,是過去勞動人民插秧或者勞動休息時的一種娛樂形式,和勞動的節奏相伴,舞蹈動作是模仿勞動的姿態,後來人們把它固定化、形式化了。秧歌出現以後,逐漸向北流傳,在南方卻被舞蹈取代,在北方紮根了。

史料記載,早在康熙年間,關東地區就已經有了“上元日”辦秧歌的習俗。至清末,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關東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

在地域性格方麵,“闖關東”移民文化也孕育了關東人一個豪爽、質樸的地域性格。關東地區地廣人稀,生活條件惡劣艱苦,鑄就了東北人健壯的體魄和剛健豁達、質樸尚武的性格。同時,“闖關東”開拓者的勇氣和膽略,也極大地影響到了關東人,使其形成了開拓進取、重情重義、質樸豪爽、樂於助人等性格。

闖關東的山東人、河北人以及山西人在關東地區開設了很多商鋪。比如山東人在沈陽城創辦了老天合絲房、吉順絲房;河北人開設了廣生堂藥房、老久華洗染店;山西人開始了天益堂藥房等。

老天合絲房是沈陽城最早的百貨公司。因為清朝滿族、錫伯族等族的婦女都喜愛手工刺繡,如在衣袖、枕頭頂、鞋麵、荷包等物件上刺繡,所以繡花用的絲線就成為當時的搶手貨。可那時沈陽沒有生產絲線的作坊,全靠小商販從山東等地背包運來。

1676年,山東黃縣人單文利和單文興兄弟兩人從山東來到盛京城走街串巷,叫賣絲線,因為生意紅火,就創辦了老天合絲房,兼營布匹百貨。

從此,城內絲房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包括1925年建起西式五層大樓的吉順絲房,一時形成 “天”、“興”、“吉”、“洪”、“裕”、“謙”六大號絲房,創建者都是山東黃縣人,俗稱“黃縣幫”。

山西鐵匠武貴亮從小家貧,20歲時“闖關東”謀生,因身上錢財用盡,被困在沈陽一家客店中。經人指點進深山老林中挖人參,一次挖到一個8兩重的“人參娃娃”,漸漸發財。

住店的店主於是將女兒許配給他。武貴亮有錢後在沈陽城修宅第、買田產,並在各地辦起燒鍋、當鋪、綢緞莊、雜貨店、藥鋪等21處生意,其中始建於1824年的天益堂,在當時是沈陽城最大的藥房。

“闖關東”這段曆史被保留在很多東北民間故事中,許多故事中在傳達著大量的關於山東移民的信息,如他們因貧困而被迫離開家園,來到東北挖參,他們勤勞的本性和濃濃的思鄉之情,以及老鄉們相互幫扶的傳統美德。

在眾多反映山東移民的民間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禿尾巴老李的故事”。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卻擁有不同的版本。

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說是:山東有戶姓李的人家,沒有子女。有一天,女主人去河邊洗衣裳,因感而孕。過了三年,生下一條小黑龍。妻子當場被嚇死過去。

李老漢摸了一把鐮向小龍砍去,小龍尾巴被削去後竄出屋外,頭朝著小屋點了3下,向爹娘拜別後駕雲而逃,向著東北方飄去。它化做人形,到一個大財主家打長工。

財主有個貌美如花的啞巴女兒,見到禿尾巴老李就開口說了話。財主把女兒嫁給了禿尾巴老李。一年,山東大旱,禿尾巴老李不忍心看百姓受苦,就私自下了一場大雨,得罪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派了一條白龍來捉拿禿尾巴老李,兩條龍從山東打到東北,打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第四天,禿尾巴老李托夢給他媳婦,讓她在農曆六月初三,把山東老鄉邀集在一起,準備一些生石灰幫他打架。

山東老鄉為了報恩,不辭辛苦跑到東北,到了六月初三這天,兩條龍又打起來了,江水渾濁,天昏地暗,山東老鄉就把生石灰扔進江裏,結果兩條龍同歸於盡。

人們為了紀念禿尾巴老李,便把這條江叫做“黑龍江”。

闖關東是一種曆史文化現象,它體現出一種“闖關東精神”。“闖關東精神”內涵豐富,是一種勇於開拓的精神,是一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還是一種豁達包容、重義守信的精神。

“闖關東精神”和關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關東地域特征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文化。

它來源於雄厚厚重的中原文化與粗獷豪放的北方文化的長期融合浸染,深深地植根於關東的黑土地,它的影響早已突破了關東地區,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

【旁注】

中原 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時,常也將這一地區稱為“中國”、“中土”、“中州”等。

齊魯文化 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齊是指春秋時期的齊國;魯是指春秋時期的魯國。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齊國卻吸收了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曆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燕趙文化 在燕趙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燕趙區域是以黃河為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為西界和北界。燕趙文化是一種平原文化、農業文化、旱地農耕文化。

關東官話 通行於東北地區,即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大部的一種官話方言。關東官話裏,古入聲的清音聲母字今分歸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而且並無明顯規律。

評戲 也叫評劇,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起源於河北唐山,流行於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評劇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

【閱讀連接】

關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諺語:人幫人,親上親。這是關東地區重要地域文化的一個總結,這是“闖關東”人留下的性格形態的基礎。

因為“闖關東”者投奔的往往是鄰居、朋友或鄉親,特別是後來“闖關東”的人。由於雙方處於同一境地中,這使得在當時還屬於荒涼之地的關東地區需要人的時候以最大的熱情接納了他們,而“闖關東”者實現了落腳的希望,這是一種互為的希望和企盼。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中的“義”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思想,使得後來“闖關”者對先期到達關東地區並開荒占草又接納了他們的人表示出無比的感恩之心。

這樣,一種奇特的理論出現了——有血緣關係的人反而不如同鄉、同行信得過,這種實踐觀念促使中原人越來越習慣於遵守接觸同鄉和朋友的觀念,這種觀念也為東北人性格的最終成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