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5(2 / 3)

清代中葉,關東地區有些城鎮即已舉辦了小型的冰燈遊園活動。

據《黑龍江外記》載:

上元,城中張燈五夜,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

清人唐順元的《元夕詠冰燈》詩,對冰燈的盛況曾做了生動的描寫:

正憐火樹鬥春妍,忽見清輝映夜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裏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每逢元宵佳節,冰燈的裝飾式樣,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這些五花八門的冰雪活動,在滿人進入關內後,被帶到了北京,並與中原北方較寒冷地區的冰上活動結合,久而久之,形成一係列冰上嬉戲項目。

【旁注】

禮部 我國古代官署名。南北朝北周開始設置。隋唐為六部之一。曆代相沿。長官稱為禮部尚書。禮部下設四司,明清時四司為:儀製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

《日下舊聞考》 古籍名,是在《日下舊聞》的基礎上刪繁補缺、援古證今、逐一考據而成的一部古籍,是迄今所見清代官修的規模最大、編輯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考據最翔實的北京史誌文獻資料集。

靰鞡 舊時關東人冬天穿的“土皮鞋”。鞋內部墊有砸好的柔軟的靰鞡草,保暖性極好。製作靰鞡的原料多為黃牛皮,也有用馬皮、鹿皮或豬皮製作。

蹴鞠 我國舊時稱踢足球為“蹴鞠”,也稱“蹋鞠”。 蹴就是“踢”,鞠是“球”,相傳最早是我國的黃帝為了訓練士兵而發明的。

【閱讀鏈接】

努爾哈赤在關東地區時,訓練了一支特殊的部隊,這支部隊以冰鞋和冰橇為行軍工具。這就是清政府把跑兵鞋作為“國俗”的曆史原因。

滿族入關後,每年農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太液池的冰麵上檢閱八旗子弟的滑冰技藝。

八旗要各派出兩百名滑冰高手,組成1600人的隊伍。檢閱分兩隊,一隊穿紅馬褂,黃背心;另一隊穿黃馬褂,黃背心。

背上插著8種顏色的小旗,與八旗的旗色相等。膝上裹著皮護膝,腳上穿著有冰刀的皮鞋。冰場上設有3座高大的牌樓,兩隊各自列成兩路縱隊,分別穿過3座牌樓,曲線前進,形成一個螺旋形的大圈,壯觀宏偉。檢閱之後,便開始各種冰上體育運動的技藝表演和比賽。

闖關東留下的地域文化

清朝時期,清政府不修建長城,卻對山海關非常珍視。這座雄關,對於清政府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一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二來有利於防範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關東地區。山海關猶如一座天然的界碑,界定著關東和中原大地,這邊為關東大地,那邊為關內,為中原大地。

清政府曆來就把關東作為他們的興起之地,“龍興之地”,他們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製度,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墾殖。清朝入關第一個滿族皇帝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如果有一天沒有了出路可退往關東。

順治還下令沿著明代遼東邊牆修築“柳條邊”,以分隔關東地區和中原地區。柳條邊東起遼寧鳳城,西至山海關下,挖土為溝,堆土為堤,在堤上插上柳條,築成籬笆,並駐兵把守,關內人隻能憑官府發的印票出去。

清康熙統治時期,為了保住關東地區的滿洲風俗,防止滿人漢化,依然禁止漢人進入關東。

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以致造成關東地區大量的無人區。清朝乾隆皇帝曾發布諭令,明確規定關東土地禁止耕種采伐,保留大片荒野以保持八旗騎射圍獵的風俗。

自該道諭令開始,封禁關東正式納入國家法製,清政府加強對出關人員的盤查,在關東地區搜捕偷偷出關的漢人,一旦發現便立即遣送回原籍。遼寧、吉林、黑龍江作為清朝的政治、經濟特區而受到嚴格的保護。

19世紀,黃河下遊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止關內人士進入關東。但生活沒有著落的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人冒著被懲罰的危險,“闖”入關東。

闖關東的人流中,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居多,其中又以山東人最多。山東有些地區,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裏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裏人視為沒有出息。

“闖關東”的路線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路。陸路就是經山海關,越長城走遼西,進入關東地區,走這條路線的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等內地居民;海路就是由山東半島煙台龍口一帶乘船到達遼東半島大連附近,走這條線的主要是山東人。

關東是山東人的第二故鄉,那裏有他們的父老鄉親,一旦生活發生了困難或遭遇天災人禍,他們便首先想到闖關東,投親尋友,以求渡過難關。

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一潮高過一潮,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山東村、河北村等在關東地區的出現,從文化層麵上來看,實際上是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等的平麵轉移。加上人數占絕對優勢,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

關東地區穩定的人種群應當說是以關內移來的各地的漢族為主體,包括滿、蒙、朝鮮、錫伯、鄂倫春、達斡爾、赫哲等少數民族在內的複合群體。多民族的融合交流給關東地區的文藝以充足的活力和魅力。

這種文化多元碰撞的結果是造就了兼容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的關東文化。

可以說從闖關東開始,華北地區和關東地區,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製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等各方麵開始融合。

從語言說,這些中原移民在關東地區和當地的原住民融合,逐漸產生東北民係,而他們說的中原漢語也吸收當地的滿語、蒙古語等原住民語言成分,產生了關東官話。東北方言的形成,也是南腔與北調相互融合而產生的一種語言係統。

飲食方麵,關東地區的飲食文化最終變成了關東遊牧民族和中原傳來的飲食文化相互結合的產物。

由於山東人“闖關東”較多,所以魯菜在東北有較大的市場。山東人喜歡吃大蔥,他們經常吃“煎餅卷大蔥”,“闖關東”後,關東人受此影響也喜歡這麼吃,另外,還繼承了山東人大蔥蘸醬這種飲食習慣。

娛樂方麵,二人轉的某些腔調,就是從山東的蹦蹦戲裏麵借鑒過來的。其唱腔是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主,吸取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山東梆子等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