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5
熱鬧的滿族冰雪活動
由於關東地區結冰期較長,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4的時間是結冰期,所以滿族一向把冰雪視為一種聖潔的象征。
史書記載,清代把遼河的支流渾河的浮冰,列為祭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這一天,官府要到渾河鑿冰窖藏,以供禮部祭祀用。
而渾河又是宮廷冰上運動的天然大冰場。從那時起渾河一帶的滿族,就經常自發的在冰雪上進行各種體育活動。
滑冰等冰上活動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早在宋代就開始有了。過去叫“冰戲”或叫“冰嬉”。清代的冰上運動源於滿族習俗。
《日下舊聞考·宮室·西苑一》記載:
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習國俗雲。
清高宗乾隆《冰嬉賦序》記載:
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鞵以韋,或底含雙齒,使齧淩而人不踣焉;或薦鐵如刀,使踐冰而步愈疾焉。
這裏所說的國俗指的就是民間所稱的“跑冰鞋”。
很早,滿族的先民女真人是用獸骨綁在腳下滑冰,後來演化成用一根直鐵條嵌在鞋底上,這便是最早的冰刀。
清代初年,清朝朝廷把一係列冰上活動視為軍事訓練,設冰鞋處專門管轄。“跑冰鞋”一直是當時八旗子弟必須操練的一項軍事項目。久之,軍事訓練的目的逐漸淡薄,遊藝性慢慢突現出來。
跑冰鞋運動是沈城,即沈陽最早的一種滑冰運動,源於滿族漁獵時期。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獸骨製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逐漸演變成雙刀與單刀兩種。
冰鞋木底上嵌有鐵製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轉彎可借助木跟。民間比賽者穿上冰鞋進行比賽,內容有比速度、“轉龍射球”等。
滿族關於滑冰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努爾哈赤經常帶領八旗的大臣及他們的家眷舉行冰上運動會。
1623年,努爾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場上,舉行速度滑冰及冰球表演賽,不僅有滿族貴族和官員參加比賽,而且有滿、蒙王妃和官員之妻等參加比賽。每次比賽都分別給與重賞。其中一等賞銀20兩,二等賞銀10兩。比賽結束時,還在冰上舉行國宴以表示慶祝。
有一項叫踢行頭的冰雪娛樂活動在清代盛行一時。
相傳滿族先世肅慎人以漁獵為生,每當獵獲熊、虎、野豬等猛獸,均視為山神所賜,他們將獸頭割下供奉於樹樁上,眾人圍著樹樁歌舞,烤食獸肉,飲酒祝賀。最後,他們又將獸皮剝下來縫製成皮球狀物,相互追逐踢蹴戲耍。
“行頭”是用熊或豬皮縫成的球,內用棉花等軟物填塞,或將豬膀胱灌鼓做成,大小如足球。
滿族踢行頭多在冬季曠野結冰河麵上進行。首先在江河冰上空曠處,劃道橫線為界,設3名裁判,手持一木杆或秸稈,立於線上。
比賽時,滿族青年身著箭儀衣,腳穿澆水凍硬靰鞡。開賽開始,雙方列隊於線上,一方開球,另一方則橫立於線上阻攔。
開球後,一方隊員向對方陣地激衝過來,另一方方隊員則全力阻截,雙方形成來往陣勢,激烈拚殺。任何一方將行頭踢入對方線內,裁判手中木杆立即落下,判為進球方勝利。
在比賽場地旁,雙方備有羊、牛、豬等肉食及傳統食品粘糕、豆包等,並點燃篝火或炭火,待比賽結束,敗方將自己備的美酒、肉食送給對方。雙方在篝火上烤肉,以肉佐酒,又唱又舞,狂歡慶賀。
滿族流行一種軲轆冰活動。每當農曆正月十六晚上,滿族婦女三五結伴,手持燈籠,說笑著來到曠野,橫臥在冰雪上,左右翻轉滾動,嘴裏不停地誦唱:“軲轆軲轆冰,腰不痛,腿不疼,身上輕一輕。”
接著在冰上盡情地嬉鬧取樂,俗稱“脫晦氣”。這種活動延續了很久,深得滿族婦女的喜歡。
滑冰車是滿族兒童冬季喜愛的冰上運動項目。冰車又稱“雪橇”,或稱“冰床”,滿語稱“法喇”。
據《黑龍江誌稿》記載:
製如冰床,而不拖鐵條,屈木為轅,似露車座低,傍輪前有軛而高,駕以牛或馬,走冰上如飛。也可施帷幕衾綢以禦寒。
赫哲人所用狗爬犁,形如小車而無輪,以細木性軟者削兩轅,前半翹起上彎,後半貼地處,置四柱與四框,鋪以板。如運重物,則於上彎處駕犬二,人在上以鞭揮之,其速超於奔馬。
溜冰車用木頭製成小爬犁,在下麵加上鐵條。人既可以坐在上麵,又可以蹲在上麵,還可以站在上麵。一個人玩或幾個人玩均可。
一般是一個人蹲坐在上麵,雙手握著“冰扡子”撐動前進;也有的將冰車放在坡上借著慣力往下衝行;還有的坐二人以上由人拖著在冰上奔跑。
清朝乾隆皇帝曾寫詩記敘道:
服牛乘馬取諸隨,製器殊方未可移。
似榻似車行以便,曰冰曰雪用皆宜。
孤篷雖遜風帆疾,峻阪無愁銜橛危。
太液拖床龍鳳飾,椎輪大輅此堪思。”
溜冰也是冬季滿族青少年喜歡的一項活動。
溜冰時,左腳蹬著下嵌有鐵條的一塊小木板,右腳下縛有鐵製腳鐙,右腳不停地蹬冰,以此帶動左腳下滑板向前滑動,勢如飛燕。
打滑達也是冬季滿族兒童遊戲項目。冬天在上坡處以水澆凍成冰山,高達幾米、10多米,冰麵光亮平滑。玩時自頂部立身滑下,以至地不倒者為勝。這種活動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勇敢精神。
此外,滿族兒童還有“打陀螺”等豐富多彩的冰上運動。每到江麵封凍季節,孩子們手持纓鞭,在冰上抽打著上平下尖的圓形木冰尜,冰尜在冰麵上飛快旋轉不倒,有的還發出“嗡嗡”的響聲。
古代我國流傳已久的蹴鞠也移到了冰上,出現了冰上足球。每隊由幾十人組成,按位置站好,然後將皮革製成的球拋起,球快落地時,大家飛快地滑過去爭奪,得到球的隊獲勝。
如看到自己隊得不到,而對方有可能得到時就將球踢遠,再去爭奪。最初,清朝將這種活動視為軍訓的一種手段,僅在軍隊中進行。後來也流傳至民間。
清代文人曹寅《冰上打球詞》生動地描繪了冰上打球的情景:
青靴窄窄虎牙纏,豹脊雙分小隊圓。
整潔一齊偷著眼,彩團飛下白雲邊。
萬頃龍池一鏡平,旗門回出寂無聲。
爭先坐獲如風掠,殿後飛迎似燕輕。
從詩中可以看出,滑冰的兩隊隊員爭先恐後地打足球的情景,說明滿族人非常擅長和喜愛冰上運動。
做冰燈。冰燈是關東地區特有的民間藝術。據考已有數百年的曆史了。清代前期,曾規定鬆花江一帶的漁民,在每年臘月都要向皇室進貢鱘鰉魚和其他鮮魚。漁民們冬天鑿冰捕魚時常用水桶凍一個“冰坨子”,中間點一盞燈,用來照明。於是原始的冰燈,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