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4(1 / 3)

文化底蘊——藝苑民風4

獨具特色的關東皮影戲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皮影藝術始於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相傳漢武帝懷念死去的帝後李夫人,有侍從晚上教人模仿帝後李夫人的姿態,用燈光把人影照在帷帳上,武帝十分感動,對此愛不釋手。

至宋代,這門藝術已廣泛流傳,明清兩代,皮影藝術已遠傳中東、中南亞和歐洲各地。

明代時,河北“灤州影”傳入關東地區。關東皮影戲又稱作“此地影”、“照條兒”,它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邊外影”和“雙城影”等,約有200多年的曆史。

在表演形式上,關東皮影戲和河北省的“樂亭影”大致相同,但在唱腔上卻帶有獨有的關東地方音樂的特點。由於關東皮影的唱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板腔格式特點,行當表演上的分腔也比較清楚,因而為創建新劇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灤州影”傳到遼寧後,與當地影戲結合,逐漸形成了遼寧皮影戲。遼寧皮影每個影班一般由7人至9人組成,演出內容大都是神話及曆史故事,經常上演的有《楊家將》、《封神榜》、《群仙陣》等劇目。

表演時,在觀眾麵前立一塊屏幕,在屏幕後麵點亮影燈,燈光照在緊貼屏幕的影人和場景上,再配以鑼鼓弦樂和詞調,達到唱影效果。

臉譜是皮影的核心部分,主要由王帽紗帽譜、反王劄金譜、文武生花臉譜、神頭妖精譜、文武花旦譜和帥盔劄巾譜六大譜係組成。遼寧皮影臉譜具有明確的傳統風格,觀眾可以按臉譜形象變化辨別劇中人物的官位和忠良善惡。

皮影的演出中需要用到影台,影台是可以拆開,可以拚合的方形小板房,長寬各五六尺,上用厚布遮蓋。蓋上有天窗,以便通空氣、放燈煙。

左、右、後三麵都是板牆,上半部空著,演唱時懸紙屏,影台要用土坯等物墊起,距地麵兩三尺高。全台公用一本影卷,演唱時放在“拿人的”麵前的案上,操縱影人者叫“拿人的”,“拿人的”坐在影窗子裏麵的案前,操縱影人做出各種動作,伴奏、陪唱者坐在他的後麵,伴奏配唱。

黑龍江皮影,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唱腔粗獷豪放,吸收東北民間小調,又具活潑、風趣的地方特色。黑龍江皮影戲的劇目種類很多,有曆史戲、神話戲、寓言戲、動物戲等。

黑龍江望奎的皮影戲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大約在1865年前後,就有皮影藝人在此活動演出。

望奎皮影有著諸多的優點,如美輪美奐的影人、高亢委婉的唱腔、嫻熟默契的配合,這些使望奎皮影聞名一時。後來望奎皮影藝人在本地皮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河北“樂亭影”腔調,形成黑龍江“兩合水”皮影的韻致風格。

皮影的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淨,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頭、四肢、軀幹等各自獨立,而又用線連成一體,分別以連杠由演員操縱,令其活動。

皮人塗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醜。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

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末醜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

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後,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並有說唱、樂隊伴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表演時還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旁注】

傀儡戲 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我國古代又稱傀儡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灤州影 即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地區。

邊外影 又叫熱河皮影,來源於灤州皮影。分為“熱北影”和“熱南影”兩個流派。熱河皮影用厚紙或皮革雕刻成人物,借用燈光在“影窗”(幕布)上顯影,並伴以音樂、演唱與對話,來表現人物的活動和故事情節。

板腔 又稱板腔體,是戲曲、曲藝音樂中的一種結構體式。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變體原則,演變為各種不同板式。

生旦淨末醜 我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把“生、旦、淨、醜”作為行當的4種基本類型。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醜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閱讀連接】

唐山皮影是漢族地方戲曲藝術之一,又稱灤州影、樂亭影,是我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通常認為初創於明代末期,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

唐山皮影戲以曆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為主,題材大多來源於曆史名著,主題積極向上,有的表現保家衛國的英雄,有的表現懲惡揚善的俠士,有的表現反抗壓迫的勇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

唐山皮影其唱腔為板腔體,唱詞多為7字句或10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緊板、快板等,伴奏音樂主要是四弦、二胡、揚琴、大阮、嗩呐等,表現舞台及各種戲劇人物的不同情緒。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演變而來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奇特的關東民族習俗

關東地區地處嚴寒地帶,天氣十分寒冷,為了適應這奇寒的天氣,聰明的關東人“發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實際上,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

古代關東地區的居民十分貧窮,住房大多是土壘草屋,其窗戶大多是木欞格子窗,冬天來到時,隻好用紙糊上,以擋風禦寒。

由於屋內火炕都是靠窗戶的,這就和窗外有較大的溫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裏邊,窗外所結的冰霜遇室內高溫時就會融化,水就會流到窗紙和窗欞結合處,不僅容易使窗紙脫落,而且還會造成窗欞腐爛。

而將窗紙糊在外麵,不但可以使室內火炕發出的熱氣得以保持,而且窗紙又不會被浸濕而脫落。此外,還可以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

糊窗戶紙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最後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幹後,挺括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關東民間有一句俗語:

草坯房子籬笆寨,關東百姓人人愛。

關東地區的百姓把草與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一尺長短的土塊,叫“坯”。在陽光下將這些土坯晾幹,然後用來壘屋。土坯的種類分黑土坯、黃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