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源流——端午起源1(1 / 3)

百變源流——端午起源1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到這個節日,舉國同慶,民俗盛行,蘊含了深厚的民俗文化。

端午節還稱為五月節、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等,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起源傳說很多,充滿神秘色彩。

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主流地位。

源於百越族的圖騰祭祀

相傳早在四五千年前,水鄉澤國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他們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龍圖騰祭祀。在祭祀儀式中,有個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娛節目,就是舉行龍舟競渡。他們還往水裏投粽子,這是獻給圖騰神的祭品。

在祭祀過程中,鄉民們斷發紋身,以顯示自己是龍子的身份。原來這裏也有在五月初五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也成為了“像龍子”紋身習俗的遺跡。

後來,人們在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發現了一些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這些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百越族的生產工具,大量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族群標誌之一。那麼,百越族為什麼在五月初五進行龍圖騰的祭祀呢?

在古時候,夏曆每月初五皆可稱端五。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著名百科全書類叢書《太平禦覽》的《風土記》中記述:

仲夏端五,端,初也。

也就是說,“端”的意思和“初”相同,初五就稱“端五”。端五的“五”與“午”相通,亦稱“端午”。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端五”也叫“端陽”。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作為民間的節日,五月初五這個“重五”的數字有著特殊的意義。古代許多先人認為,在以“十”為足數的係統中,“五”是半數。在天幹地支中,“午”、“戊”也都居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自然概念。

在春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穀子著述的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策略《鬼穀子陰符篇》有“盛德法五龍”的說法。南朝梁時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注曰:

五龍,五行之龍。

古老神話傳說的五龍中,四條子龍各治東南西北一方,即金木水火四行,父龍居中央而為共主,“五”也就被賦予了帝王的神聖尊榮涵義。這樣,初五就成了敬畏龍的日子,而“重五”日就是祭龍的盛大節日,也稱為龍節。百越人創立祭祖的龍節,後來人們就稱為“端午節。”

在那久遠的曆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了,其餘部分演變為了南方少數民族,端午節就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了。

那麼,龍圖騰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它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呢?在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它的長相相當奇特,很像各種動物的大集合。

它的身體像蛇一樣有麟片且修長,但它的角像鹿一樣,耳朵像牛,嘴上有兩條像蝦一樣的須,也有又大又凸的圓眼睛,還擁有長得像老鷹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腳掌,背上有魚鰭,嘴裏含有一顆珠子。

因此,龍在人們心中非常厲害,它能在天空中飛行,能在地上爬走,也可以悠遊海中,它住在深海裏,簡直相當難得一見。

先秦重要古籍,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海經》記載:

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有人認為,龍是遠古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糅合各氏族的圖騰而形成的統一形象。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

後來,龍成為了皇權的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華民族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我國人們也經常將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中華民族普遍認為,龍代表著吉祥和神聖尊貴。在我國曆史上的各個朝代,帝王們都稱自己為“真龍天子”,這樣就使龍也具有了權力的象征。

古代的帝王們和龍是脫離不了關係的,普遍認為皇帝是真龍轉世,說他們的長相叫“龍顏”,身體是“龍體”,衣服叫“龍袍”等。凡是皇帝用的東西,都要冠上一個“龍”字。其實,皇帝之所以會跟龍扯上關係,還要從遠古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