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源流——端午起源1(2 / 3)

傳說堯是赤龍族的後代,他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常有赤龍伏在身上,由此人們推斷,赤龍族是龍的子孫,與龍有血緣關係。大禹的父親死後三年變成黃龍,背著大禹治水患,都與龍有關係。

到了漢代,漢高祖劉邦雖然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但因為他的家庭背景不太好,於是他編了一個故事,說是他的母親是因蛟龍纏身才生下了他,所以他是由龍轉世的真命天子。以後的皇帝也照葫蘆畫瓢地學劉邦這一招,所以龍的地位又上升了不少。

不過龍隻有皇帝能用,那對百姓就太不公平了,所以五爪的龍給皇帝用,四爪的龍給大臣或貴族用,三爪的百姓就能用了。

在我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龍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我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8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中第二的龍部。佛教中的天龍,是佛教的護法神,龍部眾生都是以護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人的說法,這就是護法。

天龍,就是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於雲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他的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龍的集合對象中的雷電、雲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遊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於“飛”。

遠古的人們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遊於水中的魚、鱷、蛇,或奔跑於陸地上的馬、牛、鹿,還有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雲霧、虹霓,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龍能在水中遊、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就可以“通天”。龍“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從遠古以來,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雲氣中。

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畫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寶雞北首嶺發現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遊的魚龍的集合對象聯係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

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裏,自然界災害頻發,氏族間你爭我鬥,自身麵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後,又增加了來自專製皇權的壓力,這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

人們有追求自由的天性,可是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於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

遠古時期的百越族崇拜龍,認為他們是圖騰龍的後代,就將龍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征和保護神。圖騰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一直都在流傳著。

有關龍圖騰起源的傳說也特別多,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蛇為原型的綜合圖騰。

在《伏羲考》和《端午考》等有關神話學研究的重要論著中認為:

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他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眾圖騰單體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最為強大,眾圖騰的合並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體的結果。

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龍圖騰還有很多說法,有的認為龍源於馬,有的認為龍源於恐龍,還有的認為龍源於蜥蜴、鱷魚等。但是,這些都不可信。

那麼,龍圖騰到底是由何而生的呢?還得從最早的祭祀說起。

根據相關記載,祭祀的最初形成是,原始社會的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便把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用竹木或泥土塑造成神靈偶像,或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麵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他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對著神靈唱歌、跳舞。

我國的祭祀文化起源較早,大約至少已經有8000多年了,甚至更加久遠。由於我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黃色人種特有的思維模式,我國在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形式上,與其他民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就好比龍圖騰的另類一樣,不可避免地會留下民族的特征和烙印。

人們都知道,我們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遊。當原始人麵對著肆虐的黃河,產生了無比的敬畏!認為黃河是由神來主宰,於是祭河神開始漸漸興起,成為我國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