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人們祭河神都要獻上很多祭品,一開始是用牲畜作為祭品,諸如蛇、鹿、牛、馬、虎、熊等。祭祀的過程中,人們驚異的發現,如果把這些作為祭品的動物組合起來,正好是一條完整的中國龍形象!
就這樣,形成了龍的最初形象,也可以說,龍的形象起源於祭祀,祭祀文化的興起略早於龍圖騰的崇拜。在人類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中國龍的形象不斷演化,這是由於祭祀文化多元發展造成的。
祭祀初始是祭河神,後來又逐步發展到祭天、祭海等。人們用來做祭品的動物種類越來越多,被不斷的添加到龍的形象中去,龍也不斷被神話為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吉祥物,逐漸形成了對龍圖騰的崇拜。
龍的形象雖然有很多種變化,但是蛇身卻作為龍的主體形象一直存在,也是中國龍形象構成的基礎。
龍的傳說曆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構完備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人們推測,以蛇為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大民族。
在我國傳統的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征。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以龍為名的山川城池不計其數,以龍為號的亭台樓閣舉不勝舉,與龍有關的民俗比比皆是。
古老的中華民族先人,尊奉龍是神靈、權威的象征。龍的崇拜由來已久,已成為中華民族先民心中神聖的圖騰.人們普遍認為,在遠古時代,人們崇拜龍,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祭祀龍圖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俗風情,這便是端午節的起源。
[旁注]
百越族 是居於我國南方和古代越人有關的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文獻上稱之為百粵。粵,越族,內部各有種姓,分布甚廣。
天幹地支 在我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60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在古代主要用於紀日,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山海經》 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其中的礦物記錄,是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人,故都彭城,他是我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楚漢戰爭兵敗烏江邊自刎。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麒麟 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外形像鹿,頭上獨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麟鳳龜龍共稱為“四靈”。麒麟性仁慈,四靈獸中地位最高,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常用來比喻傑出的人。成為民間祥瑞的獨特代表。
三綱五常 是我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即“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祭祀 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我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閱讀鏈接]
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堯生在伊祈山,堯母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在她的身上 ,成年常有龍跟著她。既而陰風四合,懷有身孕,14個月生堯於丹陵 。
端午節祭祀龍圖騰,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一條中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以龍為圖騰,稱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子民,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其鮮活的文化內涵無與倫比。對中華民族的複興發展意義深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