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繹——龍舟文化1(2 / 3)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

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賽龍舟,除了比賽速度外,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遊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

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遊龍戲水一般。

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記載:

龍舟鷁首,浮吹以娛。

也就是說,人們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活動。

在宋代吳自牧的一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有“龍舟6 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隻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彙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的遺風。

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撼動人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龍舟活動的內容增多,由單一的競渡,發展至駕龍舟搶鴨子,造型龍舟遊江等。

龍舟文化具有曆史長遠的悠久性,各族人民獨特方式競賽的民族性,有眾多人員參賽和觀看的群眾性,奮力拚搏的競爭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娛樂性等特點。

[旁注]

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穆王 姬姓,名滿,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關於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

斷發紋身 越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斷發是為適應濕熱的氣候和多水的環境,文身則是在早年群婚情況下有效進行約束的一種措施。同時也是原始民族圖騰崇拜的反應。

張建封 字本立,鄧州南陽人,寓居兗州。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少喜文章,能辯論,慷慨尚氣。著文230篇,《新唐書藝文誌》傳於世。

司馬彪 河內溫縣人,字紹統,西晉史學家,晉朝皇族,高陽王司馬睦長子。司馬彪因此閉門讀書,博覽群籍。初官拜騎都尉,泰始中任秘書郎,著作轉丞。著作《續漢書》。

屈子祠 又名屈原廟,為祭祀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神位之祠廟,位於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畔,玉笥山麓。建築占地1354平方米,坐北朝南,為單層單簷磚木結構,有三進三廳,十四耳房,前有三座磚砌大門,門樓上刻有13幅表現屈原的浮雕。

傣族 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傣族曆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都是“百越”“駱越”民族的後裔。

吳自牧 錢塘人,約宋度宗鹹淳中前後在世,生平亦無考。宋亡後嚐追記錢塘盛況,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作《夢粱錄》20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此書與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同體。

[閱讀鏈接]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佘、黎六個民族。

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5000年前,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了3000多年。

綻放異彩的傳統製作工藝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與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於賽事。

傳說古人出於對龍的崇拜,曆代在龍舟的製作上都相當的講究,顯示出傳統工藝的精湛。他們在龍舟製作的時候,是按龍舟競渡的特點不斷創作發明完善的。

古代龍舟的結構、取材、大小、長短、形製,龍舟的人數、槳手的培訓和挑選等,文獻上少見全麵的記載,直至明朝的《武陵渡考略·渡考》中才有了較為詳盡的記述。

在《渡考》中,雖然有龍舟的大小尺寸,卻沒有形象的圖畫。但是卻可以和最早的宋代龍舟圖聯係起來理解。

到了宋代,龍舟種類的多樣化,出乎了人們的想象。他們製造較大型的龍舟,有多層的樓台亭閣,豪華非常,當是天子所乘的龍舟。其餘龍舟也有大小不同,或8槳,或10槳,都是可以競渡比賽的。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的地方,就是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廣州黃埔、郊區一帶製造的龍船,長33米,船上有100人,橈手80人。

南寧的龍舟就不一樣了,長20米,每船約50人;湖南汨羅縣製作的龍舟又是不同,長16米至22米,橈手24人至48人;福建福州製作的龍舟長18米,橈手32人。

各地製造的龍舟一般都是狹長和細窄的,他們在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的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紮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

很多龍舟上還有鑼鼓和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鳳、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麼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

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元人王振鵬所繪的《龍池競渡圖卷》,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就可以證明古代龍舟的精美了。

《點石齋畫報· 追蹤屈子》繪畫的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豔麗。

據記載,古代西湖上的龍舟,約十五六米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邊坐水手劃船。